刘备三顾茅庐请贤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7-11 | 阅读:8584次历史人物 ► 刘备
刘备“三顾茅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求贤典故,出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及《三国演义》的艺术加工。据正史记载,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屯驻新野期间,经徐庶推荐,得知隐居隆中的诸葛亮有“卧龙”之才,遂三次亲往拜访。前两次诸葛亮故意避而不见,实为考验刘备诚意,第三次方得相见。两人在草庐中纵论天下,诸葛亮提出《隆中对》,为刘备规划“跨有荆益、联吴抗魏”的战略蓝图,奠定三分天下格局。
这一事件的历史背景值得深入分析:
1. 政治考量:刘备当时依附刘表,仅拥新野小城,急需顶级谋士打破困境。诸葛亮虽隐居却深谙天下大势,其颍川士族背景与荆襄人脉网对刘备具有战略价值。
2. 礼贤细节:《魏略》记载刘备“凡三往乃见”,体现其打破门第观念、真诚求才的态度。诸葛亮《出师表》中“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印证了这种诚意对士人的感召力。
3. 战略意义:《隆中对》精准预判曹操“不可与争锋”、孙权“可为援不可图”,提出“西取巴蜀”的差异化发展路径,展现出诸葛亮卓越的地缘政治眼光。
延伸讨论:
史学界对“三顾”次数存疑,裴松之注引《魏略》称诸葛亮主动求见刘备,但多数研究者认为陈寿记载更可信。
汉代征辟制度下,贤士常以“三辞”彰显清高,诸葛亮的行为符合当时士人标榜气节的风尚。
地理考证显示,隆中位于汉水南岸,属南阳郡而非襄阳,这一归属问题曾引发清代学者长期争论。
该典故成为后世帝王招揽人才的典范,唐太宗“三顾望苑”请马周、朱元璋“三请”刘基等均效法于此,其体现的“礼贤下士”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