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清朝 >> 详情

乾隆帝十全武功

朝代:清朝 | 时间:2025-07-03 | 阅读:8167次
历史人物 ► 乾隆

乾隆帝的"十全武功"是其在位期间(1735-1796)开展的十次重大军事行动的统称,这一概念源自乾隆帝本人1792年撰写的《御制十全记》,后被收录于《清高宗实录》。这十次战役体现了清朝鼎盛时期的军事实力与边疆政策,其具体内容包括:

乾隆帝十全武功

1. 平定大小金川之战(1747-1749、1771-1776)

两次征讨四川西部土司叛乱,动用了大量火器与山地战术,最终改土归流。此役耗费白银7000万两,暴露了清军在山地作战的短板。

2. 平定准噶尔达瓦齐之战(1755)

利用准噶尔内部分裂,清军分两路远征伊犁,俘虏达瓦齐。此役彻底终结了持续80年的准噶尔威胁,但后续因阿睦尔撒纳叛乱导致战事延续。

3. 平定阿睦尔撒纳之战(1756-1757)

原归附的辉特部首领阿睦尔撒纳反叛,清军采用分进合击策略,最终迫使其逃往俄罗斯。此战中兆惠率数百人坚守特诺格尔城83天,成为著名战例。

4. 平定回部大小和卓之战(1758-1759)

霍集占兄弟在南疆叛乱,清军历时两年攻克拉达克等要塞,最终在帕米尔高原全歼叛军。此役促使清廷设立伊犁将军管理新疆。

5. 缅甸之役(1765-1770)

因边境土司纠纷引发,清军四次征缅均受瘴疠所困。傅恒率军曾推进至阿瓦城附近,最终双方形成朝贡关系。此战暴露出清军对热带气候的不适应。

6. 平定台湾起义(1787-1788)

天地会在台湾发动大规模起义,福康安率军渡海镇压。此役促使清廷加强对台湾的治理,增派驻军至1.5万人。

7. 安南之役(1788-1789)

干涉安南(今越南)西山朝与后黎朝内争,清军攻占升龙(河内)后遭阮惠突袭败退。最终阮惠主动请封,形成宗藩关系。

8. 廓尔喀之役(1790-1792)

反击尼泊尔对西藏的入侵,福康安率军翻越喜马拉雅山,兵临加德满都。战后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强化驻藏大臣权力。

9. 第二次平定大小金川(1771-1776)

与第一次间隔20余年,清军采用碉堡战术层层推进,最终彻底改设懋功厅。此役消耗白银6000万两,促使清廷改革军需制度。

10. 平定苗疆起义(1795-1796)

镇压湘黔边界的苗民起义,采用"以苗制苗"策略。此战成为乾隆朝最后一场大战,暴露出八旗军力衰退的问题。

从军事史角度看,"十全武功"实际包含13次主要军事行动(如准噶尔战役被拆分为两功),乾隆帝为凑足"十全"之数进行了归类。这些战争具有鲜明特点:前期多属开拓性战役(如西域战事),后期多为性征讨(如台湾、苗疆)。清军在此过程中发展了多兵种协同战术,火器配备率达60%,但在热带、高原等特殊环境的适应性存在明显缺陷。

经济方面,十全武功耗费白银约1.2亿两,相当于当时两年财政收入,导致后期国库空虚。政治影响上,这些战役确立了1300万平方公里的版图,但过度的军事消耗也成为清朝由盛转衰的诱因之一。乾隆帝将"十全老人"自诩镌刻于避暑山庄,客观上建构了清代"大一统"的政治合法性话语体系。

文章标签:武功

上一篇:刘瑾擅权被凌迟 | 下一篇:恶来力战殉商纣

雅克萨之战驱俄敌

清朝萨布素

雅克萨之战是清朝与沙皇俄国在17世纪末期围绕黑龙江流域主权展开的关键军事冲突,其历史背景、战役过程及后续影响具有深远意义: 一、历史背景1. 俄国东

纳兰性德词坛才子

清朝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满洲正黄旗人,清代著名词人,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他是大学士明珠长子,出身显赫却短寿,仅三十一岁便

方苞桐城派文学

清朝方苞

方苞是清代著名文学家、桐城派的创始人之一,其文学理论与创作实践对清代散文影响深远。桐城派作为清代文坛的重要流派,以“义理、考据、辞章”并重为

乾隆帝十全武功

清朝乾隆

乾隆帝的"十全武功"是其在位期间(1735-1796)开展的十次重大军事行动的统称,这一概念源自乾隆帝本人1792年撰写的《御制十全记》,后被收录于《清高宗实录

乾隆帝十全武功

清朝乾隆

乾隆帝的"十全武功"是其在位期间(1735-1796)开展的十次重大军事行动的统称,这一概念源自乾隆帝本人1792年撰写的《御制十全记》,后被收录于《清高宗实录

乾隆时期的文人墨客沈复

清朝乾隆

沈复(1763年—1825年后),字三白,号梅逸,江苏长洲(今苏州)人,是清代乾隆至道光年间的文人。他虽未在科举中取得显赫功名,却以自传体散文《浮生六记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