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清朝 >> 详情

伊犁条约失地

朝代:清朝 | 时间:2025-06-13 | 阅读:6801次
历史人物 ► 新疆省

《伊犁条约》是清政府在1881年与沙俄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核心内容是解决1871年沙俄趁阿古柏侵占新疆之际强占伊犁地区后的领土归属问题。该条约导致中国丧失部分领土主权,以下是其主要内容及历史背景的详细分析:

伊犁条约失地

1. 领土割让

条约规定中国收回伊犁河谷,但沙俄割占了霍尔果斯河以西、伊犁河南北两岸共约7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包括战略要地塔城、斋桑泊周边地区。这些区域原本属于清代新疆的管辖范围,沙俄通过军事占领和条约合法化实现了扩张。

2. 通商特权

沙俄获得在蒙古、新疆地区的免税贸易权,并设立领事馆(如乌鲁木齐、吐鲁番等地)。此外,俄商可经陆路至天津、汉口贩运茶叶等商品,形成对中国西北经济的控制。

3. 赔款压力

清政府需支付900万卢布(约合白银500万两)作为“兵费补偿”,加剧了财政危机。这笔赔款与同期《北京条约》对俄赔款叠加,成为晚清外债负担的重要部分。

4. 司法特权

条约赋予沙俄领事裁判权,俄人在华犯罪不受中国法律制裁,严重损害司法主权。这一条款与同期其他列强在华特权形成“利益均沾”效应。

5. 战略影响

伊犁河谷虽部分收回,但沙俄仍控制天山北路要道,威胁新疆安全。1884年清政府被迫设立新疆省,强化管辖以应对沙俄渗透。

历史背景延伸

沙俄自19世纪中期通过《瑷珲条约》《北京条约》已侵国东北100余万平方公里领土,伊犁事件是其“黄俄罗斯计划”的延续。

左宗棠平定阿古柏后,曾纪泽曾国藩之子)赴俄谈判,虽据理力争但仍无法挽回全部失地。

条约暴露清政府在“海防”与“塞防”之争中的战略被动,李鸿章曾主张放弃新疆,但左宗棠力主收复。

该条约是近代中国西北边疆危机的缩影,反映了沙俄利用清朝内忧外患推行领土扩张的本质,也为后续中俄勘界(如帕米尔争端)埋下隐患。

文章标签:

上一篇:朱由校木匠皇帝传 | 下一篇:费仲尤浑惑纣王

康乾盛世崛起

清朝康乾盛世

"康乾盛世"是中国清朝康熙(1662-1722)、雍正(1723-1735)和乾隆(1735-1796)三帝统治时期的鼎盛阶段,历时130余年。这一时期的清朝在政治、经济、疆域、文化等

李自成与清朝的建立

清朝清朝

李自成与清朝的建立是中国明末清初历史转折的关键环节,两者交织于农民起义、王朝更迭与民族政权交替的复杂背景下。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分析: 一、李自

洋务运动兴起之时

清朝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1861—1895年)是晚清官僚阶层发起的一场旨在引进西方军事技术、工业生产和科技教育以"自强求富"的改革运动。其兴起背景、主要内容及历史影响可

雍正改革风云

清朝雍正

雍正改革是清朝历史上一次深刻而系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由雍正帝(1678—1735年,1722—1735年在位)在继位后推行。其核心目标是整顿康熙晚年的积弊,

伊犁条约失地

清朝新疆省

《伊犁条约》是清政府在1881年与沙俄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核心内容是解决1871年沙俄趁阿古柏侵占新疆之际强占伊犁地区后的领土归属问题。该条约导致中国丧失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