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时期的艺术与工艺发展
朝代:夏商 | 时间:2025-06-18 | 阅读:2321次历史人物 ► 商朝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是中国青铜时代的鼎盛时期,其艺术与工艺的发展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尤其在青铜器、玉器、陶器、骨角器等领域成就卓著,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是商朝艺术与工艺的主要成就及其特点:
1. 青铜器的巅峰成就
商朝青铜器以礼器和兵器为主,技术达到高度成熟,采用范铸法(多块陶范组合铸造),并发展了分铸法和失蜡法(晚期可能出现)。
器型与功能:鼎、鬲、觚、爵、斝等礼器象征权力与祭祀,如司母戊鼎(现称后母戊鼎,重832.84公斤)体现王室威仪;兵器如戈、钺、矛等装饰精美,兼具实用与象征意义。
纹饰特征:以饕餮纹(兽面纹)为核心,辅以夔龙纹、云雷纹、蝉纹等,线条狞厉神秘,可能与宗教巫术有关。晚期出现浮雕和立体装饰,如妇好墓的偶方彝。
2. 玉器的礼制与艺术融合
商代玉器继新石器时代红山、良渚文化后进一步发展,功能涵盖礼器、佩饰、葬玉等。
材质与工艺:多用和田玉、岫岩玉,采用砣具切割和砂绳切割,钻孔技术精准。
代表性作品: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龙、玉凤造型生动;玉琮和玉圭延续礼制传统,体现“以玉事神”的观念。
3. 陶器的实用与创新
商代陶器以灰陶为主,兼有白陶、硬陶和原始瓷器。
灰陶:普遍用于日常生活,常见绳纹、篮纹装饰。
白陶:以高岭土制成,色泽洁白,器表刻有类似青铜器的饕餮纹,为贵族专用,如殷墟的白陶罍。
原始瓷:商代中期出现施釉陶器(如郑州二里岗遗址),胎质坚硬,釉色青绿,被视为瓷器雏形。
4. 骨角牙器的精细加工
利用兽骨、象牙等材料制作工具、饰品和礼器。
甲骨文载体:占卜用的牛肩胛骨和龟甲经抛光、钻孔处理,刻辞兼具史料与书法价值。
象牙器:妇好墓的嵌松石象牙杯雕刻繁复,镶嵌绿松石,反映跨区域贸易(可能原料来自长江流域或更远)。
5. 纺织与漆器的萌芽
尽管实物保存较少,但考古发现表明:
丝绸:殷墟出土铜器上的丝织品痕迹证实已有提花技术,可能使用提花织机。
漆器:河北藁城台西遗址发现的漆盘残片,以朱、黑两色绘制雷纹,工艺与后来楚漆器一脉相承。
6. 建筑与雕刻艺术
宫殿建筑:殷墟宫殿基址显示夯土台基、木骨泥墙结构,并装饰石雕兽首(如出土的石鸮)。
石雕与木雕:安阳侯家庄大墓的石虎、石牛线条粗犷,木器虽腐朽,但痕迹显示曾施彩绘。
影响与延伸
商朝工艺的宗教性与权力象征贯穿始终,其青铜器组合(如觚爵配套)和纹饰系统被周人继承并演变。同时,商代艺术也反映了与周边文化的交流,如三星堆青铜面具与商文化的差异性暗示了多元互动。
文章标签:艺术与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