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五代十国 >> 详情

王峻跋扈被诛

朝代:五代十国 | 时间:2025-06-18 | 阅读:6714次
历史人物 ► 朱温

王峻跋扈被诛事件发生在五代十国时期的后周,主要涉及后周太祖郭威与权臣王峻之间的权力斗争。这一事件反映了五代时期武将专权、皇权与将权博弈的典型特征,具有深刻的政治和军事背景。

王峻跋扈被诛

一、王峻的身份与地位

王峻(约902-953年),字秀峰,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后周开国功臣。早年随郭威征战,因军功显赫成为核心将领。郭威建立后周后,王峻任枢密使兼同平章事,掌握军政大权,权势一度“冠绝朝列”。《旧五代史》记载其“专恣尤甚,凡所请奏,事无大小,唯意所欲”。

二、跋扈表现与权力膨胀

1. 干预朝政:王峻屡次越权干涉宰相事务,甚至私自官员。显德元年(954年)曾逼迫郭威罢免范质、李谷等重臣。

2. 军事垄断:长期控制禁军,排斥异己将领,其亲信占据要职,形成“峻党”。

3. 僭越礼仪:用度奢华堪比帝王,出行仪仗“拟于乘舆”,公然挑战皇权权威。

三、被诛原因分析

1. 皇权与将权矛盾激化:郭威晚年深感武将专权威胁,尤其是养子柴荣(后周世宗)继位在即,需清除权臣障碍。

2. 政治平衡打破:王峻试图进一步扩大权力,要求兼任青州节度使,引发郭威警觉。《资治通鉴》载:“峻贪权无厌,太祖厌之。”

3. 集体反对态势:范质等文官集团与部分禁军将领联合进言,加速了郭威的决断。

四、事件过程

显德元年(954年)正月,郭威以“专权乱政”罪名突然逮捕王峻,旋即贬为商州司马,其党羽皆被清洗。王峻于赴任途中忧惧而死(一说被赐死),《新五代史》称“峻既贬,帝始亲万机”。

五、历史影响

1. 强化中央集权:为柴荣继位后的“显德改革”扫清障碍,推动了后周军事、政治改革。

2. 五代政治范式:印证了五代“皇帝-藩镇”关系中“功高震主必诛”的规律,与后汉诛杀史弘肇等事件一脉相承。

3. 制度性反思:宋代“以文制武”政策的形成,部分源于对王峻等武将专权教训的汲取。

扩展知识:五代权臣结局比较

后梁朱温诛杀李振:文人谋士因参与党争被诛

后唐明宗杀安重诲:枢密使权倾朝野终遭忌惮

后汉隐族诛杨邠、史弘肇:顾命大臣跋扈引发血洗

王峻事件本质上反映了五代政权更迭中,开国君主与功臣集团难以调和的权力矛盾。其结局既是个人野心的失败,也是时代背景下皇权重塑的必然结果。这一案例为研究唐宋之际军政关系转型提供了典型样本。

文章标签:王峻

上一篇:唐太宗的法律制度改革与实施效果 | 下一篇:宋高宗赵构的皇位风云与文艺情怀

陈抟五代隐士高道

五代十国陈抟

陈抟(871年—989年),号扶摇子,是五代至北宋初年的著名隐士、道教思想家、养生家和易学家,被后世尊称为“陈抟老祖”,在道教内丹派和宋代理学发展史

安重荣叛晋败亡记

五代十国石敬瑭

安重荣叛晋败亡是五代十国时期后晋政权内部的一次重大军事叛乱事件,展现了当时藩镇割据与中央集权斗争的典型局面。以下从背景、过程、影响等方面展开

张全义洛阳复兴者

五代十国李存勖

张全义(852—926),字国维,五代时期后梁、后唐重要政治人物,因主持洛阳战后重建与治理卓有成效,被誉为"洛阳复兴者"。其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

刘知远建后汉称帝

五代十国刘知远

刘知远建后汉称帝是五代十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其背景、过程及影响体现了当时中原地区政权更迭的复杂性。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分析:1. 历史背景与崛起

徐温掌吴政

五代十国朱温

徐温掌吴政是五代十国时期杨吴政权权力转移的关键事件。徐温(862—927年),字敦美,海州朐山(今江苏连云港)人,原为杨行密部将,后逐步掌控吴国军政

五代科技研究兴盛

五代十国朱温

五代十国时期(907年—960年)虽然政权更迭频繁、战乱较多,但科技发展并未停滞,反而在某些领域呈现出独特的创新与延续性。这一时期的技术进步主要体现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