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五代十国 >> 详情

冯道历仕十君

朝代:五代十国 | 时间:2025-05-26 | 阅读:1882次
历史人物 ► 冯道

冯道(882年-954年),字可道,自号长乐老,五代时期著名政治家,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个朝代及契丹,共侍奉十位君主(包括后唐庄宗、明宗、闵帝、末帝;后晋高祖、出帝;后汉高祖、隐帝;后周太祖、世宗;辽太宗耶律德光),是中国历史上极具争议的“官场不倒翁”。

冯道历仕十君

一、历仕十君的政治生涯

1. 后唐时期(923-936年)

- 庄宗李存勖时任翰林学士,明宗李嗣源朝升至宰相。明宗称其“不以富贵骄人”,冯道以勤勉节俭著称,曾劝阻明宗征战,主张休养生息。

- 闵帝李从厚与末帝李从珂争斗中,冯道保持中立,两朝均任司空等职。

2. 后晋与契丹(936-947年)

- 石敬瑭建立后晋,冯道再度为相。出帝石重贵时,契丹南侵,冯道至辽国。耶律德光问其“天下百姓如何救得”,冯道以“此时佛出亦救不得”暗讽战乱之祸,后因态度谦恭被放归。

3. 后汉至后周(947-954年)

- 刘知远建后汉,冯道任太师。郭威篡汉建周后,仍重用冯道为枢密使。世宗柴荣北伐前,冯道以“未审陛下能为唐太宗否”劝阻,显露其务实风格。

二、争议与评价

1. “不倒翁”的生存智慧

- 冯道擅长安抚君主、调和矛盾,自谓“孝于家,忠于国”。欧阳修《新五代史》斥其“无廉耻”,而司马光资治通鉴》认为他“务实保民”。

- 宋初王禹偁为其辩护,称其“屈身安民”堪比孟子“民为贵”思想。

2. 文化贡献

- 主持校定《九经》,首创官府刻印经典,推动儒家典籍传播。

- 所著《长乐老自叙》详述历任官职,反映五代官僚生态。

3. 历史语境下的再审视

- 五代政权更迭频繁,士人“忠君”观念弱化,冯道的选择具有时代特殊性。

- 其政策多倾向稳定民生,如后唐时建议减免赋税,契丹入汴京时劝阻滥杀。

三、延伸知识

五代平均每朝仅十余年,冯道执政长达二十余年,其政治韧性罕见。

辽太宗曾问冯道:“尔是何等老子?”答曰:“无才无德,痴顽老子。”此对话体现其圆融态度。

明清时部分学者如王夫之批评其“奸臣之尤”,而近代梁启超认为他“甘为秽史人物”实为无奈。

冯道的复杂性在于,他既是乱世中保全文化的实践者,也是传统忠节观的挑战者。其行为背后折射出五代士大夫在道德与生存间的困境。

文章标签:

上一篇:黄巢军转战半中国 | 下一篇:宋金大战采石矶

高季兴建荆南国

五代十国高季兴

高季兴建荆南国是五代十国时期政治格局演变的重要事件之一。高季兴(858-929),原名高季昌,字贻孙,因避后唐庄宗祖父李国昌讳而改名,是荆南国(又称南

李嗣源平定邺都兵变

五代十国李嗣源

李嗣源平定邺都兵变是五代后唐政权巩固过程中的关键事件。以下从背景、过程、影响及历史细节展开分析: 一、背景与起因1. 后唐初期的政治生态:926年李存

石敬瑭认辽为父

五代十国石敬瑭

石敬瑭认辽为父的事件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儿皇帝"事件,发生在五代十国时期的后晋建国过程中。这一事件深刻影响了中原王朝与北方民族的关系,也成为后世

冯道乱世长乐老

五代十国冯道

冯道(882年-954年),字可道,自号"长乐老",五代时期著名的政治人物,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十帝,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争议的"政坛不倒翁"。他在

冯道乱世长乐老

五代十国冯道

冯道(882年-954年),字可道,自号"长乐老",五代时期著名的政治人物,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十帝,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争议的"政坛不倒翁"。他在

冯道历仕十君

五代十国冯道

冯道(882年-954年),字可道,自号长乐老,五代时期著名政治家,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个朝代及契丹,共侍奉十位君主(包括后唐庄宗、明宗、闵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