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恩卢循起义
朝代:晋朝 | 时间:2025-05-15 | 阅读:9565次历史人物 ► 孙恩
孙恩卢循起义是东晋末年爆发的一场大规模农民起义,由五斗米道首领孙恩及其妹夫卢循领导,持续近十年(399—411年),对东晋王朝的统治造成严重冲击。
背景
东晋后期,门阀士族垄断政权,赋役繁重,百姓困苦。五斗米道(天师道)在南方广泛传播,成为组织民众的纽带。孙恩家族世代信奉五斗米道,其叔父孙泰因密谋反晋,孙恩逃入海岛聚众,伺机起事。
起义经过
1. 孙恩起兵(399年)
会稽太守王凝之(书法家王羲之之子)笃信五斗米道,未作防备。孙恩趁机登陆浙东,攻占会稽,自称“征东将军”,江南八郡响应,义军达数十万。东晋派北府军名将刘牢之镇压,孙恩败退海岛。
2. 反复拉锯(400—402年)
孙恩多次登陆浙东,一度逼近建康(今南京),但终因缺乏战略纵深,被刘牢之、刘裕(后南朝宋开国皇帝)击败,最终于402年兵败投海自尽。
3. 卢循继任(403—411年)
卢循率余部转战福建、广东,一度接受东晋招安,任永嘉太守。后再度反晋,联合南燕、后秦势力,甚至北上攻至长江。411年,卢循在交州(今越南北部)兵败,投水而死,起义彻底失败。
影响
动摇东晋统治:起义沉重打击了门阀士族,加速了东晋灭亡。
刘裕崛起:北府军将领刘裕在镇压中积累军功,为日后篡晋建宋奠定基础。
宗教与起义结合:五斗米道组织模式为后世农民起义提供借鉴。
评价
起义虽以失败告终,但展现了民众对腐败政权的反抗精神,也是东晋门阀政治走向崩溃的重要标志。
文章标签:卢循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