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光辅政废立
朝代:汉朝 | 时间:2025-07-05 | 阅读:1026次历史人物 ► 霍光
霍光辅政与废立之事是西汉中晚期政治史的重要转折点,涉及昭帝、昌邑王、宣帝三朝更迭,展现了权臣在皇权弱化时期的特殊作用。
一、霍光的政治崛起
1. 家族背景:霍光为霍去病异母弟,凭借外戚身份进入权力中枢。汉武帝临终前任命其为大司马大将军,与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同受遗诏辅政,形成"四辅"格局。
2. 铲除政敌:始元六年(前81年)通过盐铁会议削弱桑弘羊势力,元凤元年(前80年)以"燕王旦谋反案"诛杀上官桀父子,终成格局。
3. 昭帝朝专政:创"领尚书事"制度实际控制决策,开创西汉"内朝官"架空外朝的先例,其女嫁与上官安,进一步巩固外戚网络。
二、废立皇帝的决策过程
1. 昭帝早逝:元平元年(前74年)汉昭帝21岁暴亡无嗣,霍光以"武帝遗诏"名义迎立昌邑王刘贺。
2. 废黜刘贺:
- 行为失当:刘贺入京27日内"无度",但现古发现其随葬品显示可能具备相当文化修养
- 权力冲突:刘贺急欲提拔昌邑旧臣王吉、龚遂等,威胁霍氏集团
- 法律程序:霍光联名群臣奏请上官太后(实际由其操控)下诏废立,开汉代大臣废帝先例
3. 改立宣帝:选择"巫蛊之祸"幸存者刘询(刘病已),其民间经历使其初期表现恭顺,符合霍光需要。
三、废立事件的政治影响
1. 制度突破:打破"君权神授"传统,证明权臣可依"伊霍故事"行废立,成为后世曹丕、司马炎等援引的先例。
2. 霍氏覆灭:宣帝地节四年(前66年)发动政变诛霍氏全族,但保留霍光墓制规格,反映对废立合法性的矛盾态度。
3. 皇权重构:宣帝创立"中兴之治"却导致外戚、宦官势力坐大,埋下西汉衰亡伏笔。敦煌汉简中有"霍氏擅权,几危社稷"的官方评价。
四、考古补充
海昏侯墓出土的简牍显示,刘贺可能研习《论语》《孝经》并收藏孔子屏风,其""形象或有政治抹黑成分。未央宫遗址发现的"霍光奏牍"残片证实其确实掌控奏章呈递渠道。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政论》篇记载霍光曾"夜召丞相以下议废立",显示决策过程的隐秘性。这场废立本质上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权力重组,通过合法程序包装的政变,深刻改变了西汉政治生态。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