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桥兵变宋开国
朝代:五代十国 | 时间:2025-07-05 | 阅读:2765次历史人物 ► 陈桥兵变
陈桥兵变是五代十国时期后周显德七年(960年)发生的一次军事政变,由时任殿前都点检的赵匡胤策划并领导,最终导致后周灭亡、宋朝建立。这一事件是中国历史上“黄袍加身”的经典案例,标志着唐宋之间长期割据局面的终结和中央集权王朝的重新确立。
背景与起因
1. 五代乱世的终结需求:唐朝灭亡后,中原地区相继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短命王朝,史称“五代”。同时,南方还有十余个割据政权(十国),战乱频繁,民不聊生。后周世宗柴荣在位期间推行改革,国力有所恢复,但柴荣早逝(959年),其子柴宗训年仅七岁即位,主少国疑,政权不稳。
2. 赵匡胤的崛起:赵匡胤早年投奔后汉大将郭威,后随郭威建立后周,成为禁军高级将领。柴荣时期,他在高平之战、征讨南唐等战役中屡立战功,升任殿前都点检(禁军最高统帅),掌握军事大权。
3. 契丹南侵的契机:960年正月初一,边境急报契丹与北汉联军南下,后周宰相范质仓促派赵匡胤率军北上防御。行至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时,军中策划兵变。
兵变过程
舆论铺垫:出征前,都城汴梁(今开封)已流传“点检作天子”的传言,暗示赵匡胤将称帝。
陈桥驿兵变:正月初三夜,赵匡胤酒后休息,其弟赵光义和谋士赵普鼓动将士,以“主幼国疑”为由拥立赵匡胤。次日清晨,将士将黄袍披在其身,高呼万岁。赵匡胤佯装被迫接受,但严令不得劫掠百姓和後周皇室。
兵不血刃夺权:赵匡胤回师汴梁,守将石守信(赵匡胤亲信)开城接应,仅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韩通试图反抗。后周恭帝柴宗训被迫禅位,赵匡胤即位,改国号“宋”,史称北宋。
后续影响
1. 宋朝的建立:赵匡胤定都汴梁,年号建隆,开创宋朝319年国祚。他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将领军权,强化中央集权,终结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
2. 历史评价争议:传统史书多称赵匡胤“被迫”称帝,但现代研究认为兵变是其精心策划的结果。欧阳修《新五代史》称其“受禅之际,非有不得已之心”。
3. 对后周旧臣的处置:赵匡胤厚待柴氏子孙,并保留后周部分制度(如枢密院、三司),显示其政治妥协智慧。
扩展知识
“黄袍加身”的象征意义:黄袍在隋唐后成为皇帝专用服饰,此举意在强调兵变的“天命所归”。
陈桥兵变与宋初政策:赵匡胤吸取五代教训,推行“重文轻武”“强干弱枝”政策,奠定宋朝文治基础。
历史对比:类似事件如郭威“澶州兵变”(951年建立后周),但赵匡胤成功避免了短命王朝的命运。
陈桥兵变是中国历史上武力夺权向和平过渡的转折点,其“不流血政变”模式对后世政治更迭影响深远。赵匡胤建立的宋朝虽军事积弱,但在经济、文化、科技领域达到中国古代社会的高峰。
文章标签:兵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