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宋朝 >> 详情

贾似道专权误国政 (1260年)

朝代:宋朝 | 时间:2025-06-22 | 阅读:2803次
历史人物 ► 贾似道

贾似道(1213-1275年),南宋末年权臣,理宗、度宗、恭帝三朝宰相,其专权误国是南宋灭亡的重要因素之一。以下从多个方面分析其专权误国的表现及背景:

贾似道专权误国政 (1260年)

1. 擅权专政,架空皇权

贾似道通过“公田法”改革和“打算法”等手段排除异己。1258年蒙哥汗攻宋时,贾似道以右丞相身份领军,却在鄂州之战(1259年)私下向忽必烈求和(许诺称臣纳贡),事后隐瞒真相并谎报战功,借此加封太师、魏国公,独揽军政大权。度宗时期更获“平章军国重事”头衔,可十日一赴朝,实际完全控制朝政。

2. 经济政策失当

公田法(1261年推行):强制收购地主土地超限部分为官田,本意充实国库,但执行中官吏肆意压价、强征中小地主土地,导致民间经济崩溃。

滥发纸币:为应对战争开支,大量印刷“会子”,造成恶性通货膨胀,物价飞涨数十倍。

3. 军事指挥致命失误

1267年襄阳被元军围攻时,贾似道消极应对,既不派主力救援,又封锁战报,致使襄樊坚守六年后陷落(1273年),南宋长江防线门户洞开。

1274年元军渡江南下,贾似道被迫亲征,却在丁家洲之战(1275年)中临阵脱逃,导致十余万宋军溃败。

4. 党同伐异,腐败盛行

贾似道打压正直官员如文天祥、李芾等,重用廖莹中、翁应龙等贪腐之徒。其本人生活奢靡,在西湖边建“半闲堂”,终日斗蟋蟀(著有《促织经》),甚至在襄阳危急时仍沉迷声色。

5. 战略短视与国际形势误判

忽视联蒙灭金(1234年)后蒙古的威胁,未加强长江以北防御。

对忽必烈遣使郝经(1260年)提出的和谈条件扣押不报(郝经被囚16年),错失外交转圜机会。

历史背景与深层原因

贾似道的崛起折射南宋末期皇权衰弱、官僚系统腐化的结构性问题。理宗后期沉溺理学空谈,度宗昏聩无能,宗室势力凋零,使得权臣缺乏制衡。而蒙古采用汉化战略(如忽必烈推行“行汉法”),整合中原资源,形成对南宋的压倒性优势。贾似道的专权加速了南宋统治集团的内部分裂,士大夫阶层离心离德,最终在1276年临安陷落时,多数官员选择投降。

后世评价多延续《宋史》定位:“似道既专恣日甚,畏人议己,务以权术驾驭上下”。其误国本质在于将个人权位置于国家利益之上,彻底瓦解了南宋最后的抗元力量。

文章标签:

上一篇:石重贵拒辽亡国 | 下一篇:元朝发行至元宝钞

宋太祖时期的政治改革与社会变革探究

宋朝宋太祖

宋太祖赵匡胤在位期间(960-976年)通过一系列政治改革与社会变革,奠定了宋朝三百余年的统治基础。其改革涉及中央集权、官僚制度、军事体制、经济政策等

宋孝宗的内政外交政策

宋朝宋孝宗

宋孝宗赵昚(1127-1194)是南宋第二位皇帝,在位期间(1162-1189)推行了一系列旨在恢复国力、稳定政局的内政外交政策,史称"乾淳之治"。其政策特点如下:内政

种师道守太原

宋朝种师道

种师道是北宋末年的著名将领,字彝叔,洛阳人,出身将门世家(祖父种世衡为西北名将)。他在金兵南侵时临危受命,参与了太原保卫战(1125—1126年),表现

熙宁变法风暴起

宋朝熙宁

熙宁变法(1069-1085年)是北宋神宗时期由王安石主导的全面改革运动,其核心目标是解决财政危机、强化中央集权和提升军事效能。这场变革在宋代政治经济史

联蒙灭金终遗祸

宋朝贾似道

“联蒙灭金终遗祸”指的是南宋与蒙古结盟共同灭亡金朝,最终却导致自身面临更强大威胁的历史事件。这一策略的短视与地缘政治误判,成为南宋灭亡的重要

贾似道误国权相

宋朝贾似道

贾似道是南宋晚期权相,以其误国乱政著称,其执政对南宋灭亡负有重大历史责任。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其误国行为及历史背景:1. 专权乱政与排斥异己 贾似道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