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谓早梅发高树
朝代:唐朝 | 时间:2025-06-04 | 阅读:644次历史人物 ► 全唐诗
张谓的《早梅》是一首以早梅为主题的五言绝句,全诗为:“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此诗通过描绘早梅的洁白与凌寒独放的特性,展现了梅花的高洁品格和顽强生命力。
关于诗中提到的“发高树”,可以结合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1. 诗人背景与创作意图:
张谓(约711–778年),唐代诗人,以山水田园诗见长。《早梅》创作于他游历江南时期,诗中“高树”可能指梅树生长于地势较高处,或梅枝挺拔凌空的状态,隐喻诗人孤高不群的人格追求。与齐己《早梅》中的“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相比,张诗更侧重空间视角的对比(“迥临村路”)。
2. 植物习性印证:
梅花(Prunus mume)耐寒性强,花期在冬末春初,诗中“近水花先发”符合其生物学特性——近水源处地温较高,促花芽提前萌发。而“高树”可能暗示梅树多年生长后高达5–10米的自然形态,或诗人夸张手法突显其傲视群芳之态。
3. 唐代审美与梅花文化:
唐人咏梅常突出其“凌寒”意象,如杜甫“江边一树垂垂发”,张谓以“白玉条”喻梅枝,融合了六朝以来“以玉比德”的传统。晚唐咏梅诗逐渐转向细腻描写,而张诗仍保留盛唐气象,用“高树”强化视觉冲击力。
4. 文本异文问题:
现存版本中“发高树”一作“白玉条”,可能因传抄致异。《万首唐人绝句》等辑本均作“白玉条”,但“发高树”之说见于部分地方志,或为后人附会。需结合《全唐诗》校勘资料进一步考证。
5. 地理环境影响:
诗中“溪桥”指向江南水乡环境,绍兴、湖州等地至今存有唐梅古树,如超山“唐梅”树干高达8米,可佐证“高树”描写的现实依据。唐代气候较今寒冷,梅花开放更具挑战性,诗人观察尤为珍贵。
扩展知识:唐代咏梅诗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初唐多宫廷应制之作,盛唐转向个人抒情(如张谓、杜甫),中晚唐则与隐逸文化结合(如孟浩然“园中有早梅”)。张诗在题材上承前启后,其空间构图(溪桥、村路、高树)对宋代林逋“疏影横斜水清浅”有一定启发。
文章标签:
上一篇:隋朝名将史万岁征战边疆 | 下一篇:李煜亡国词帝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