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五代十国 >> 详情

李守贞叛汉

朝代:五代十国 | 时间:2025-07-25 | 阅读:652次
历史人物 ► 李守

李守贞叛汉是五代十国时期的重要叛乱事件,发生于后汉隐帝乾祐年间(948–950年)。李守贞原为后晋将领,后归顺后汉,被任命为护国军节度使,镇守河中(今山西永济)。他趁后汉政权不稳之际联合赵思绾、王景崇等将领发动叛乱,史称"三镇连叛",成为后汉政权崩溃的之一。

李守贞叛汉

叛乱背景

1. 后汉政权虚弱:后汉高祖刘知远仅一年即去世,其子隐帝刘承祐年幼,朝政被权臣杨邠、史弘肇等把持,中央对地方控制力薄弱。

2. 节度使权力膨胀:五代时期藩镇割据积弊深重,李守贞任护国军节度使十余年,掌握兵权、财权,渐生不臣之心。

3. 个人野心:李守贞自诩有"天命",曾听信术士"必为天子"的谶言,并借河中地形险要(背靠黄河、南倚潼关)图谋自立。

叛乱经过

起兵时间:乾祐元年(948年)三月,李守贞联合永兴军赵思绾、凤翔府王景崇同时反叛,自称"秦王"。

军事行动:叛军控制关中要地,切断潼关通道,威胁后汉西京长安。李守贞还试图勾结契丹,但未获响应。

朝廷平叛:隐帝派枢密使郭威统兵征讨,采用"先剪羽翼,后捣腹心"策略,至乾祐二年(949年)七月攻破河中城,李守贞自焚而死。

历史影响

1. 加速后汉灭亡:平叛耗费国力,加剧了中央与藩镇矛盾,间接导致郭威于951年黄袍加身建立后周。

2. 凸显禁军重要性:郭威通过平叛掌握禁军指挥权,为日后兵变埋下伏笔。

3. 经济破坏:关中地区因战乱再度凋敝,直到后周世宗时期才恢复。

补充细节

李守贞的战术失误:过度依赖河中城防,未主动出击联合赵思绾,导致被各个击破。

郭威的攻心计:围城期间故意释放俘虏散布恐慌,并筑垒困城致其粮尽。

史料争议:《旧五代史》称李守贞"性贪虐",但出土的《李守贞墓志》则试图美化其形象,反映五代墓志"谀墓"之风。

此叛乱典型体现了五代"兵强马壮者为天子"的政治逻辑,也展示了郭威等新兴武将的崛起过程。

文章标签:

上一篇:唐太宗李世民的政治革新之路 | 下一篇:宋徽宗书画双绝

荆南高氏的割据统治

五代十国慕容延钊

荆南高氏的割据统治是五代十国时期(907-979年)的重要地方政权之一,其统治核心区域位于今湖北江陵一带。该政权存续于907-963年,是十国中较具代表性的藩镇

五代十国的外交与朝贡

五代十国周世宗

五代十国时期(907-979年)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频繁、外交关系复杂的割据时代。这一时期的外交与朝贡体系呈现出多中心、多层次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方

十国的佛教与道教影响

五代十国李昪

十国时期(907-979年)是唐末五代分裂格局下的区域性政权并存阶段,佛教与道教在此时期的传播与发展呈现出地域性差异和互动性特征,以下从多个层面分析其

刘词后周镇边臣

五代十国刘词

刘词(881年-955年),字好谦,幽州安次(今河北廊坊)人,五代十国时期后周重要军事将领,以勇猛善战、治军严明著称。其生平事迹主要见于《旧五代史》

李守贞叛汉

五代十国李守

李守贞叛汉是五代十国时期的重要叛乱事件,发生于后汉隐帝乾祐年间(948–950年)。李守贞原为后晋将领,后归顺后汉,被任命为护国军节度使,镇守河中(

李守贞叛乱据河中

五代十国李守

李守贞叛乱是五代十国时期后汉朝的一场重大军事叛乱,发生于948年至949年。李守贞为后汉大将,历任邠州节度使、河中节度使等职,因权倾朝野而遭隐帝刘承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