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晋朝 >> 详情

隐士孙登

朝代:晋朝 | 时间:2025-08-01 | 阅读:5317次
历史人物 ► 孙登

隐士孙登是魏晋时期著名的隐逸高士,其生平事迹主要见于《晋书·隐逸传》及《嵇康集》等文献。作为魏晋风度的典型代表,孙登以其独特的生存哲学和对世俗的超然态度对后世隐逸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隐士孙登

一、基本史实考述

1. 籍贯与活动范围

孙登为汲郡共县(今河南辉县)人,长期隐居于郡北山(苏门山)中,洞穴为居,以编草为衣。《水经注·清水》明确记载其"窟居"位置,该地至今留有"孙登啸台"遗迹。

2. 与嵇康的交往

正始末年(约248-249年),嵇康曾从游三年。《世说新语·栖逸》载其拒绝教授嵇康"养生论",仅以"火生而有光而不用其光"等玄言点化,后预言嵇康"才多识寡,难免于世"。这段交往深刻影响了嵇康《幽愤诗》创作。

3. 独特的修行方式

实行"冬夏恒著单衣",善长啸之术。《啸旨·苏门章》记载其啸声"若鸾凤之音,响乎岩谷"。北魏郦道元实地考察时,仍称苏门山"有孙登长啸台,声振林樾"。

二、思想特征与历史定位

1. 玄学实践者

孙登将《老子》"和光同尘"思想具象化,拒绝出仕却与名士往来,形成特殊的"朝隐"模式。东晋王导将其与阮籍、嵇康并列为"三贤",视为竹林精神的延续。

2. 道教影响

葛洪《神仙传》将其纳入仙谱,唐代《续仙传》称其"白日冲天"。虽正史未载升仙事,但其"穴地炼丹"的记载显示其与早期道教修炼术的关联。

3. 文化符号演变

宋代以后,孙登形象被赋予更多道家色彩。苏轼《游孙登石室》诗以"空山自有长生诀"重构其形象,明代《三才图会》更绘制其"身披薜荔"的典型隐士肖像。

三、考古与文化遗存

1. 啸台遗址

河南辉县百泉湖西岸现存明清重修啸台,台侧有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重修啸台记》碑刻,证实其地望传承有序。

2. 文献记载矛盾

关于孙登卒年存在争议:《晋书》称"不知所终",而《魏氏春秋》记载魏末尚存。现代学者汤用彤认为可能是多位隐士事迹的糅合。

孙登作为中国隐逸文化的重要个案,既反映了魏晋士人面对政治高压的精神出路,也展现了道家思想在实践层面的多样化呈现。其形象在后世的层累建构中,逐渐成为传统文化中"高士"的理想范型。

文章标签:

上一篇:赵云力斩五将 | 下一篇:梁简文帝被弑身亡

谢安镇定退敌

晋朝谢安

谢安镇定退敌的故事发生在东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智取胜的经典案例,主要涉及383年的淝水之战。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分析:1. 历史背

书法家王羲之

晋朝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年,一说321—379年),字逸少,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原籍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后迁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因其官至右军将军,世

朝廷重臣贾充

晋朝贾充

贾充(217年-282年),字公闾,西晋开国重臣,颍川郡襄城县(今河南襄城)人。他是魏晋之际政治斗争的核心人物,其生涯贯穿曹魏末年至西晋初年,对司马

将军周处除三害

晋朝周处

将军周处除三害的故事源自东晋时期虞溥所著《江表传》,后被《晋书·周处传》收录,成为彰显改过自新、为民除害的经典典故。这一事迹虽经过文学演绎,但

隐士孙登

晋朝孙登

隐士孙登是魏晋时期著名的隐逸高士,其生平事迹主要见于《晋书·隐逸传》及《嵇康集》等文献。作为魏晋风度的典型代表,孙登以其独特的生存哲学和对世俗

魏晋隐士孙登的逍遥生活

晋朝孙登

魏晋隐士孙登的逍遥生活:逍遥自在,独善其身孙登,魏晋时期的隐士,一位悠然自得于山林之间的逸士。他的生活,就如他的内心一样,悠然,安宁,尽显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