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宋朝 >> 详情

柳永与宋朝的词坛传奇故事

朝代:宋朝 | 时间:2025-06-11 | 阅读:684次
历史人物 ► 宋朝

柳永(约984—1053),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是北宋词坛的传奇人物,其生平与创作深刻影响了宋词的发展轨迹。以下是关于他与宋代词坛的史实及轶事:

柳永与宋朝的词坛传奇故事

1. 科举失意与“奉旨填词”

柳永早年屡试不第,相传因《鹤冲天》中“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触怒宋仁宗,被黜落功名,遂自嘲“奉旨填词柳三变”。这一事件反映了宋代文人科场与市井文化间的矛盾,也促使他将才华倾注于婉约词的创作,成为市井文化的代言人。

2. 开拓慢词,革新词体

柳永是首位大量创作慢词(长调)的词人,打破五代以来小令为主的格局。他以铺叙手法拓展词的内容容量,如《雨霖铃·寒蝉凄切》通过时空交织的叙事结构深化离情别绪,奠定了慢词的艺术范式。据统计,《乐章集》213首词中慢词占比超七成,极大推动了词体的发展。

3. 市井题材与俚俗语言

他长期混迹勾栏瓦舍,将娼妓、商贩等市井人物写入词中,如《定风波·自春来》直言“针线闲拈伴伊坐”,采用白话口语,打破士大夫词的雅正传统。这种“骫骳从俗”的风格虽被晏殊等贵族词人贬斥,却赢得民间“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的传播盛况。

4. 音乐家的精准度

柳永精通音律,其词与燕乐新声紧密结合。李清照《词论》称其“变旧声作新声”,如《望海潮》首创双调一百零七字体,据考证是为杭州歌妓创作的定制曲调,展现了词乐一体的高度专业性。

5. 身后评价的戏剧性

南宋后柳词评价两极:王灼《碧鸡漫志》批评其“浅近卑俗”,但苏轼周邦彦等大家实则暗学其铺叙技法;金元时期更出现“柳永热”,《醉翁谈录》记载辽国使者必购柳词,说明其跨时代、跨地域的影响力。

扩展知识:

柳永晚年改名后中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史称“柳屯田”,其《煮海歌》揭露盐民疾苦,展现士人关怀。

宋代词论常将柳永与苏轼对比,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俞文豹《吹剑续录》),实则苏轼亦有学柳处,如《八声甘州》对柳永句法的化用。

现存最早的柳永墓在江苏镇江,清代碑文载其“葬丹徒土山”,与传说中“众名姬春风吊柳七”的典故相呼应,折射出民间对其形象的浪漫化重构。

柳永的传奇性在于他身处雅俗夹缝中的创作突破,其词既有“羁旅悲怨之辞”的文人内核,又具“罗绮脂粉”的世俗生命力,堪称宋词由宫廷走向市井的关键枢纽。

文章标签:

上一篇:五代时期的边疆治理 | 下一篇:元朝设立回回司天监

北宋词人柳永生平介绍

宋朝柳永

柳永(约984—约1053),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世称“柳七”,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其生

宋朝末期的地方割据与政权更迭

宋朝宋朝

宋朝末期的地方割据与政权更迭是理解中国从统一帝国向多元政治格局转变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特点包括军事割据、财政崩溃、民族冲突以及新兴政权的崛

宋高宗绍兴和议南北对峙局面形成

宋朝宋高宗

宋高宗绍兴和议是南宋与金朝在绍兴十一年(1141年)签订的重要和约,标志着宋金对峙局面的正式形成。以下是关于这一事件的分析和背景扩展:1. 和议背景

钱穆:历史学家,国学大师

宋朝史学

钱穆(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字宾四,江苏无锡人,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国学大师,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术研究涵盖中国历史、思想史、文化

宋朝末期的地方割据与政权更迭

宋朝宋朝

宋朝末期的地方割据与政权更迭是理解中国从统一帝国向多元政治格局转变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特点包括军事割据、财政崩溃、民族冲突以及新兴政权的崛

古代军事制度变革时期

西周宋朝

古代军事制度变革是社会发展与战争需求相互作用的结果,其演变过程深刻影响了国家形态与战争模式。以下是几个关键时期的变革要点及其背景分析:1. 春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