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五代十国 >> 详情

后晋出帝被俘

朝代:五代十国 | 时间:2025-06-04 | 阅读:8717次
历史人物 ► 石敬瑭

后晋出帝(石重贵)是五代十国时期后晋政权灭亡的关键事件,发生于公元947年,标志着后晋仅存10余年的统治终结。以下从背景、过程、影响等方面展开分析:

后晋出帝

一、背景:后晋与契丹的关系恶化

1. 称臣契丹的起点

后晋高祖石敬瑭为夺取后唐政权,于936年向辽太宗耶律德光称臣,割让幽云十六州,并认辽太宗为“父皇帝”,自居“儿皇帝”。这一屈辱政策虽换取契丹军事支持,却埋下隐患。

2. 出帝的强硬态度

石重贵继位后(942年),拒绝向辽国称臣,仅称“孙”不称“臣”,导致两国关系破裂。辽太宗以此为借口,于944年发动第一次南侵,虽被后晋将领刘知远等击退,但已加剧对抗。

3. 内部分裂与辽国策略

后晋内部权臣杜重威(杜威)等人暗中勾结契丹,而辽国采用“以汉制汉”策略,拉拢后晋边将,削弱其防御力量。

二、过程:从汴梁陷落到黄龙府流放

1. 辽军二次南侵与后晋溃败

947年,辽太宗亲率大军南下,后晋主帅杜重威在滹沱河之战中投降,导致汴梁(今开封)门户洞开。辽军长驱直入,石重贵试图抵抗未果。

2. 投降与受辱

出帝被迫上降表,辽太宗废其帝号,贬为“负义侯”,其母李太后泣求辽太宗“愿永作蕃夷奴婢”,仍未能改变结局。

3. 流放生涯

石重贵与皇室成员被押送至黄龙府(今吉林农安),后迁至辽阳、建州(今辽宁朝阳),在监视下务农为生。据《辽史》载,其女被辽太宗纳入后宫,家族逐渐没落。

三、影响与历史评价

1. 中原权力真空与刘知远建后汉

辽军占领中原后因残酷掠夺引发反抗,被迫北撤。后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趁机称帝,建立后汉,短暂稳定北方。

2. 幽云十六州的长期争议

石敬瑭割让的幽云十六州直至明朝才收复,成为此后400余年间中原政权对抗北方游牧势力的战略劣势。

3. 石重贵的悲剧性

后世对石重贵的评价分歧明显:一方面认为其抵抗契丹具有民族气节;另一方面批评其政治短视,未能整合内部力量。其也暴露了五代政权“武将骄恣、内斗亡国”的通病。

延伸:史料记载差异

《旧五代史》称石重贵“刚愎拒谏”,而《辽史》则强调辽太宗的“宽仁”(如赐田建州)。现代研究指出,辽国对后晋皇族的安置实为削弱其政治影响力的手段。

这一事件深刻反映了10世纪中原与北方民族关系的复杂性,以及藩镇割据时代皇权的脆弱性。

文章标签:

上一篇:来鹄云际孤雁鸣 | 下一篇:姜夔词曲自度腔

马希萼兄弟相残

五代十国马殷

马希萼兄弟相残是五代十国时期南楚政权内部权力斗争的重要事件,反映了当时割据政权中常见的宗室倾轧现象。以下从历史背景、事件经过和深层影响三个方

刘言逐边镐复楚

五代十国边镐

刘言逐边镐复楚是五代十国时期南楚政权内斗的重要事件,发生于公元948年至951年间,反映了割据政权内部将帅权力斗争的典型特征。以下从背景、过程、影响

董昌僭越称帝

五代十国董昌

董昌僭越称帝是唐末五代初期的重大历史事件,集中体现了藩镇割据下的权力膨胀与礼法秩序崩塌。以下依据史料逐条分析: 一、董昌的仕途崛起董昌(847-896)

王晏球平镇定州

五代十国李嗣源

王晏球平定定州是五代后唐时期一场重要的军事行动,展现了其卓越的军事才能与政治智慧。以下从背景、过程、影响及王晏球个人特质等方面展开分析: 一、

孟知祥割据史话

五代十国石敬瑭

孟知祥割据史话:五代十国时期的后蜀奠基者孟知祥(874年-934年),字保胤,邢州龙冈(今河北邢台)人,是五代十国时期后蜀政权的实际奠基者。其割据过

后晋亡于契丹

五代十国石敬瑭

后晋(936年-947年)是五代时期的第三个中原王朝,由石敬瑭建立,其灭亡与契丹(辽朝)的关系密切,是中原政权“以地事夷”策略失败的典型案例。以下是后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