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唐朝 >> 详情

来鹄云际孤雁鸣

朝代:唐朝 | 时间:2025-06-04 | 阅读:9955次
历史人物 ► 杜甫

《来鹄〈云际孤雁〉鸣》解析

来鹄云际孤雁鸣

来鹄是晚唐诗人,其诗以咏物抒怀见长,风格清冷孤峭。《云际孤雁》一诗虽全文已佚,但通过题目及唐代咏雁诗的共性,可推测其内容大抵借孤雁意象寄托乱世中的飘零之感。以下结合史实与文学背景展开分析:

1. 孤雁意象的文学传统

唐代咏雁诗常以“孤雁”为载体,如杜甫《孤雁》“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崔涂《孤雁》“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均通过雁的失群隐喻诗人孤愤。来鹄身处晚唐,时局动荡(黄巢起义、藩镇割据),其笔下孤雁很可能暗含对时代离乱的慨叹。

2. 来鹄的身份与诗风

据《唐才子传》载,来鹄(一说“来鹏”)为豫章人,屡试不第,漂泊江湖。其存世诗句如“千魂万魄蓬根沙”亦显苍凉。晚唐诗坛盛行以物喻命,《云际孤雁》或延续这一脉络,通过雁鸣的“哀厉”表达士人无依的处境。

3. “云际”的空间象征

“云际”一词在唐诗中多指高远缥缈之境,如李商隐“万里云罗一雁飞”。孤雁鸣于云际,既凸显其孤独无援,又暗示诗人超脱尘俗的理想与现实困顿的矛盾,这与晚唐文人普遍的末世心态相契合。

4. 历史背景的映射

大中十三年(859年)后,唐帝国衰象丛生。来鹄活动的咸通、乾符年间(860—879年),灾荒与战乱频发。诗中孤雁的哀鸣,可能是对民众流离的隐晦书写,类似韦庄秦妇吟》中“天边雁去无消息”的乱世悲音。

5. 文本推测与同时代参照

虽原诗不存,但敦煌写本中亦有晚唐无名氏《孤雁》诗可作参照:“空城寒雨暮天低,万里孤飞夜不栖。”来鹄诗或近于此,以白描手法勾勒凄清画面,辅以声景(雁鸣)强化情感张力。

扩展知识:雁在唐代的文化意涵

礼制象征:雁为古代婚礼“六礼”之一,喻守信;而孤雁则反衬礼崩乐坏。

边塞关联:雁是常见意象,如高适“征雁向边州”,晚唐诗人可能借此反思战争创伤。

南北迁徙:雁的季节性迁徙常引发羁旅之思,如赵嘏“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

综上所述,来鹄《云际孤雁》虽文本佚失,但从晚唐历史语境、诗人际遇及咏物传统可推知,其核心应是借孤雁之鸣,抒写个体与时代的双重孤绝。“云际”的苍茫与“鸣”的凄厉,构成了乱世文人的精神肖像。

文章标签:孤雁鸣

上一篇:裴世清出使倭国 | 下一篇:后晋出帝被俘

唐代茶道影响东亚

唐朝白居易

唐代茶道对东亚的影响体现在文化交流、制度传播和精神内涵等多个层面,成为东亚文化圈形成的重要纽带。 首先,唐朝作为中国茶文化的鼎盛时期,通过遣唐

孟浩然隐居鹿门

唐朝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盛唐著名山水田园诗人,终身未仕,长期隐居于襄阳鹿门山,其隐居经历与诗歌创作深刻体现了唐代隐逸文化的特点,并与当时社会政治环

武则天称帝建周朝

唐朝武则天

武则天称帝建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女性称帝事件,具有深刻的政治和社会意义。以下是按照史实对这一事件的详细分析: 1. 政治背景与权力积累 武则

李泌白衣宰相谋

唐朝李泌

"李泌白衣宰相谋"这一典故源自唐朝中期的著名政治家、谋略家李泌(722-789年),他以布衣(白衣)身份参与朝政,最终官至宰相,是唐代政治史上的传奇人物

杜甫诗史写尽沧桑

唐朝杜甫

杜甫被誉为“诗史”,其作品真实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沧桑,具有极高的文学与史料价值。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分析:一、杜甫诗歌的"史诗"特质1. 编年体

杜甫创作三吏三别

唐朝杜甫

杜甫创作的“三吏三别”是唐代安史之乱期间写下的六首组诗,深刻反映了战乱中人民的苦难和社会动荡。这组作品分为《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