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弘肇权倾朝野
朝代:五代十国 | 时间:2025-06-30 | 阅读:7897次历史人物 ► 郭威
史弘肇(?-950年)是五代十国时期后汉政权的重要军事将领,其权势鼎盛时期确实达到"权倾朝野"的程度,这一现象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政治特点:
1. 军功起家的权臣之路
史弘肇早年投奔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后汉高祖),因骁勇善战成为心腹将领。在后晋灭亡后的乱局中,他率军攻破汴梁(今开封)立下首功,被任命为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掌控禁军兵权。公元947年刘知远建立后汉后,史弘肇凭借从龙之功,与杨邠、郭威、王章并称"四贵",形成军事寡头集团。
2. 权力结构的特殊性
后汉政权延续了五代"兵强马壮者为天子"的传统,史弘肇代表的军人集团实际掌控朝政。他兼任中书令、枢密使等要职,形成"杆子里出政权"的典型模式。史载其"诛杀自专,凡朝廷大事皆决于弘肇",甚至擅自处死宰相苏逢吉的亲吏,体现武将专权的残酷性。
3. 治国政策的极端性
作为纯粹军人执政的代表,史弘肇推行严酷统治,《资治通鉴》记载其"好以法绳下"到病态程度:禁止民间夜间点灯,违者处死;小贩因交易争执竟被腰斩;甚至规定触犯宵禁者"皆断舌决口、斫筋折足"。这种恐怖统治虽维持了表面秩序,却彻底丧失民心。
4. 权力体系的崩塌
隐帝刘承祐即位后,史弘肇与文官集团的矛盾激化。950年,年轻气盛的隐帝在苏逢吉等人怂恿下发动政变,史弘肇与杨邠、王章同时遇害于广政殿。这场宫廷屠杀直接导致郭威举兵反叛,最终后汉灭亡。宋代史学家认为"弘肇等之诛,实汉亡之始"。
值得补充的是,史弘肇现象反映了五代军政关系的典型特征:藩镇出身的武将往往缺乏政治智慧,迷信暴力统治。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推行"崇文抑武"政策,正是对这类教训的反思。同时,史弘肇集团的覆灭也显示,缺乏制度保障的军权终究难以持久,这种历史规律对理解中国帝制时代的权力博弈具有启示意义。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