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汉朝 >> 详情

汉灵帝时期的党锢之祸始末

朝代:汉朝 | 时间:2025-08-01 | 阅读:9207次
历史人物 ► 杜密

汉灵帝时期的党锢之祸是中国东汉末年一场政治清洗运动,核心是对士族阶层的打压与宦官集团权力的扩张,其始末可从以下方面展开:

汉灵帝时期的党锢之祸始末

一、背景与起因

1. 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东汉中后期,外戚与宦官轮流把持朝政。汉灵帝刘宏(168-189年在位)即位时年仅12岁,由外戚窦武辅政。窦武联合士大夫陈蕃试图铲除宦官集团,但计划泄露,反被宦官曹节王甫等先发制人诛杀(168年),宦官势力从此独大。

2. 清议风潮与士人抗争

士大夫阶层(以李膺、陈蕃为首)通过“清议”品评人物、抨击宦官腐败,形成“党人”群体。太学生与地方名士声援,如郭泰、贾彪等,引发宦官忌惮。宦官诬陷党人“共为部党,诽讪朝廷”。

二、两次党锢之祸过程

1. 第一次党锢之祸(166-167年)

汉桓帝时期,宦官指使术士张成诬告李膺等人“养太学游士,结交州郡,共为部党”。桓帝下令逮捕李膺等200余人,后因外戚窦武干预及太学生请愿,党人获赦但终身禁锢(禁止仕宦)。

2. 第二次党锢之祸(169-184年)

汉灵帝建宁二年(169年),宦官侯览指使张俭同乡朱并诬告张俭“结党谋反”。宦官曹节趁机扩大打击,将第一次党锢名单与新增士人合并,李膺、杜密、范滂等百余人死于狱中,牵连亲属、门生故吏达六七百人。熹平五年(176年)更下诏“党人门生、故吏、父子兄弟在位者皆免官禁锢”。

三、宦官的政治运作

操控皇帝与律法:宦官利用灵帝年幼,通过“钩党”(罗织罪名)手段扩大打击面,甚至将《孝经》中“父子相隐”的原则扭曲为“连坐”依据。

经济掠夺:党锢期间,宦官趁机兼并土地,如侯览夺民田宅,其家族“仆从宾客侵暴百姓”。

四、影响与后续

1. 士族与皇权离心

党锢导致官僚体系瘫痪,士大夫对汉室失望,部分转向地方豪强(如袁绍曹操家族),为东汉瓦解埋下伏笔。

2. 黄巾起义的催化

宦官腐败与人才断层加剧社会矛盾。184年黄巾起义爆发,灵帝被迫解除党锢,但为时已晚。中平六年(189年)袁绍诛杀宦官,终结宦官专权,却引发董卓之乱。

3. 思想与史学评价

范晔《后汉书》将党人誉为“天下模楷”,但评判其“激扬名声,互相题拂”的清议方式加剧了冲突。近代学者如钱穆指出,党锢之祸标志着汉代“士人政府”理想的破灭。

五、关键人物结局

李膺:第二次党锢时自杀,门生故吏均被禁锢。

范滂:自请入狱赴死,临终训子“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

张俭:逃亡途中因百姓自发保护得以生还,但“其所经历,伏重诛者以十数”。

这场持续近二十年的政治迫害,本质是皇权通过宦官削弱士族的尝试,却加速了东汉统治基础的崩溃。其“禁锢连坐”模式成为后世政治清洗的典型样本,而党人的气节则被儒家文化长期颂扬。

文章标签:

上一篇:秦陵兵马俑的未解之谜 | 下一篇:孙权:东吴霸业的智勇双全

汉朝农业状况与社会影响

汉朝汉朝

汉朝农业状况与社会影响 汉朝(前202年—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农业在这一时期取得了显著发展,并深刻影响了社会经济结构、政治制

西域探险家张骞

汉朝张骞

西域探险家张骞是中国汉代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和探险家,被誉为“丝绸之路的开拓者”。他的两次西域之行不仅扩展了汉朝对西域的认知,还促进了东西方

汉代的察举制与选官制度

汉朝察举

汉代的察举制与选官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官僚选拔体系,其形成与发展反映了西汉至东汉政治文化的演变。察举制始于汉文帝时期,成熟于汉武帝时代,逐步

汉灵帝时期的党锢之祸始末

汉朝杜密

汉灵帝时期的党锢之祸是中国东汉末年一场政治清洗运动,核心是对士族阶层的打压与宦官集团权力的扩张,其始末可从以下方面展开: 一、背景与起因1. 外戚

汉灵帝时期的党锢之祸始末

汉朝杜密

汉灵帝时期的党锢之祸是中国东汉末年一场政治清洗运动,核心是对士族阶层的打压与宦官集团权力的扩张,其始末可从以下方面展开: 一、背景与起因1. 外戚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