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废立汉少帝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7-08 | 阅读:3201次历史人物 ► 董卓
董卓废立汉少帝是东汉末年重要的政治事件,直接导致中央权威崩溃和军阀割据的开端。以下从背景、过程、影响三方面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
1. 外戚宦官斗争白热化:189年汉灵帝驾崩后,外戚何进与十常侍矛盾激化。何进为铲除宦官集团,错误召董卓率西凉军入京,却反被宦官张让等人刺杀。
2. 董卓军事投机:时任并州牧的董卓闻讯后急行军三日抵洛阳,凭借手中精锐凉州兵团(含吕布等将领)控制京师。此时洛阳守军仅剩由宦官掌控的少量北军,无力抵抗。
3. 少帝刘辩的政治弱势:17岁的刘辩(汉少帝)为何皇后所生,性格懦弱;其弟9岁的刘协(汉献帝)由董太后抚养,更得董卓青睐。
二、废立过程
1. 武力威慑:董卓入京后收编何进旧部,又指使吕布刺杀执金吾丁原,吞并并州军,总兵力达十余万。《后汉书》载其"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完全控制朝议。
2. 制造合法性:以"天象异常""少帝暗弱"为由,胁迫三公九卿在崇德殿议废立。尚书卢植反对被免官,唯有袁绍公开抗争后出奔冀州。
3. 程序性废立:189年九月甲戌日,董卓逼何太后下诏废少帝为弘农王,立陈留王刘协为帝。次年三月,因弘农王作《怨诗》被李儒毒杀。
三、深层影响
1. 权威解构:开权臣废立皇帝恶例,曹操后来"挟天子"亦仿此模式。蔡邕记载当时"百官缄口,道路以目",中央威信彻底崩塌。
2. 地方离心:各州郡长官如袁绍、韩馥等以"匡扶汉室"为名起兵,190年组成关东联军讨董,实际开启军阀混战。
3. 文化灾难:董卓为躲避讨伐,强迫迁都长安时焚毁洛阳,致使汉代两百余年藏书典籍"扫地皆尽"(《三国志》裴注引《献帝纪》)。
4. 制度异变:相国职位自萧何后首次复设,董卓更自加"太师""尚父"等称号,为魏晋禅代模式提供先例。
此事件本质是豪强武人集团对文官政治的颠覆,标志着汉代"王道"治理模式的终结。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董卓狼戾贼忍,暴虐不仁,自书契已来,殆未之有也。"其破坏性远超单纯的政治更迭,实为汉魏社会转型的关键转折点。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