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玠看杀美男子
朝代:晋朝 | 时间:2025-07-08 | 阅读:1585次历史人物 ► 卫玠
卫玠是西晋时期著名的美男子,以容貌俊美、风姿出众著称,"看杀卫玠"的典故出自《世说新语·容止》。这一事件反映了魏晋时期的社会风尚和士人审美取向。
关于卫玠被"看杀"的史实性记载:
1. 《晋书·卫玠传》记载他"风神秀异",外出时常被群众围观。永嘉六年(312年)从豫章郡到建业时,因围观者过多导致劳疾发作而死,时年27岁。
2. 《世说新语》记载更为戏剧化:建业人士"闻其姿容,观者如堵",卫玠本身体弱,经不住长期围观煎熬,"体不堪劳,遂成病而死"。
这一现象的文化背景:
1. 魏晋时期盛行人物品评,注重外貌仪态。《世说新语》中专设"容止"篇记载美男子事迹,当时卫玠与潘岳(潘安)并称两大美男。
2. 这种围观现象与当时"清谈"风气相关。卫玠不仅是美男子,更是著名清谈家,善谈玄理,时称"卫君谈道,平子绝倒"。
3. 从医学角度分析,卫玠可能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史载他"多病体赢",长期旅途劳顿加上心理压力可能是致死主因。
其他相关信息:
1. 卫玠出身河东卫氏,祖父卫瓘是西晋重臣。他五岁时就被视为"神童",成年后娶乐广之女,时人称"妇公冰清,女婿玉润"。
2. 与"看杀"类似的魏晋典故还有"掷果潘安",反映当时对男性容貌的推崇。这种审美在唐以后逐渐变化。
3. 现代学者认为"看杀"可能含文学夸张成分,但确实反映了当时名士受到的社会关注程度。东晋葛洪《抱朴子》批评这种"重貌轻才"的风气。
这一典故成为中国文学中"过度追捧致祸"的经典隐喻,在后世诗词小说中常被引用。值得注意的是,《晋书》将卫玠列入"列传"而非"艺术传",说明史家更看重他的学识而非容貌。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