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安帝亲政乱政
朝代:汉朝 | 时间:2025-07-25 | 阅读:3452次历史人物 ► 阎姬
汉安帝刘祜(94年-125年)是东汉第六位皇帝,107年至125年在位。其亲政后的统治常被后世史家评价为“乱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外戚干政与宦官崛起
安帝即位时年仅13岁,初期由邓太后临朝称制。121年邓太后去世后,安帝亲政,但迅速重用宦官李闰、江京等人,同时放纵乳母王圣及其家族干预朝政。外戚阎显(皇后阎姬之兄)亦趁机揽权,形成宦官、外戚共治的局面。《后汉书》批评其“政移近习”,导致“权倖盈朝”。
二、政治腐败与吏治崩坏
安帝后期,卖官鬻爵现象严重。中常侍樊丰等人公开受贿,地方官员为敛财加重盘剥百姓。延光四年(125年),太尉杨震上疏揭露樊丰贪污,反遭诬陷罢官,最终饮鸩自尽,暴露了朝纲的混乱。此外,安帝屡次滥加封赏,仅乳母王圣母女就被赐钱亿计,国库消耗巨大。
三、对羌战争与民生凋敝
安帝时期羌族叛乱频繁,政府连年用兵,军费开支达240余亿钱,相当于东汉鼎盛时期十余年财政收入。为筹措军费,朝廷加征赋税,导致“并凉二州遂至虚耗”,大量农民流亡。司徒刘恺曾谏言休养生息,未被采纳。
四、天灾应对失当
安帝在位18年间,史载地震35次、水灾28次、大疫7次,但政府赈灾不力。如119年京师洛阳大疫,官方未有效救治;123年冀州等地饥荒,出现“人相食”惨状。灾荒加剧社会矛盾,各地小规模起义频发。
五、继嗣问题引发的动荡
安帝独宠阎皇后,废黜太子刘保为济阴王。125年安帝猝死,阎氏一度立幼童刘懿为帝,但不久宦官孙程等发动政变拥立刘保(汉顺帝),暴露出权力交接的混乱。
延伸背景:
安帝时期的乱象与东汉中期的制度性衰退密切相关。自和帝以降,皇帝多幼年即位,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成为常态。安帝本人性格优柔,《后汉书》称其“柔弱少断”,缺乏理政能力。此外,豪强地主兼并土地导致自耕农破产,基层统治基础瓦解,这些问题在安帝朝进一步恶化,为东汉中后期的“党锢之祸”和黄巾起义埋下伏笔。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