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春秋战国 >> 详情

列子御风而行说

朝代:春秋战国 | 时间:2025-07-06 | 阅读:7615次
历史人物 ► 列子

"列子御风而行"的典故出自《列子·黄帝篇》,是道家思想的重要寓言,蕴含深刻的哲学意涵和历史文化背景。以下从史实、文本解读及思想延伸三方面分析:

列子御风而行说

1. 文献来源与文本考据

《列子》成书于战国时期,虽经东晋张湛重新整理,但"御风"典故可追溯至更早的道家传统。《庄子·逍遥游》亦有"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的记载,二者相互印证。先秦文献中,"风"常被拟作天地之气的流动,《黄帝内经》称"风为百病之长",而道家则视其为宇宙能量载体。

2. 技术性解读"御风"

列子的"御风"包含三重维度:

物理层面:可能反映古代对空气动力学的朴素认知,《考工记》已有"矢人当风"的流体力学记载;

修炼层面:与先秦导引术相关,《引书》记载"吹呴呼吸"的吐纳法,马王堆帛画《导引图》更直观呈现身体与气的互动;

哲学层面:体现"乘天地之正"(《庄子》)的体道境界,王弼注《老子》"飘风不终朝"时强调"随顺自然之势"。

3. 思想史脉络

此典故构成了道家修行体系的具象化表达:

技术传承:《吕氏春秋》载"列子师壶丘子林",暗示战国存在以"气"修习为核心的师承系统;

神话演变:汉代《列仙传》将御风发展为"百日升举"的仙术,与汉武帝时期方士文化兴盛有关;

文学影响:李白"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古风》其十九)即受此启发,形成"游仙诗"母题。

4. 跨文化参照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物理学》记载"恩培多克勒跃入火山",与列子御风同为对超越性存在的探索。但中国思想更强调"与物委蛇"(《庄子·应帝王》)的和谐性,区别于西方主客二分传统。

需注意:现存《列子》可能掺入魏晋玄学成分,但从1973年马王堆黄老帛书可见,战国已有"贵虚""因应"等思想雏形。唐代成玄英疏解时特别指出:"御风者,无待之浅者;乘天地者,无待之深也",揭示此典故在道家修行阶次中的定位。当代学者如陈鼓应认为,这反映"主体精神绝对自由的象征性表达"(《老庄新论》)。

文章标签:

上一篇:三监之乱平叛 | 下一篇:始皇东巡驾崩

尉缭兵法制六国

春秋战国齐国

尉缭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活跃于战国末期,其军事思想主要通过《尉缭子》一书流传。关于“尉缭兵法制六国”的说法,实际是后世对其军事理论和实践

乐毅伐齐复燕计

春秋战国乐毅

乐毅伐齐复燕计是战国时期燕国名将乐毅主导的一场大规模军事行动,其核心目标是联合五国之力击溃齐国,为燕昭王复仇并恢复燕国疆土。这一事件发生于公

列子御风而行说

春秋战国列子

"列子御风而行"的典故出自《列子·黄帝篇》,是道家思想的重要寓言,蕴含深刻的哲学意涵和历史文化背景。以下从史实、文本解读及思想延伸三方面分析:1.

申不害术治韩国

春秋战国韩国

申不害是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之一,以其"术治"思想辅佐韩昭侯推行改革,使韩国一度强盛。其执政实践和理论创新具有以下特点:一、术治思想的核心内涵1

列子御风而行说

春秋战国列子

"列子御风而行"的典故出自《列子·黄帝篇》,是道家思想的重要寓言,蕴含深刻的哲学意涵和历史文化背景。以下从史实、文本解读及思想延伸三方面分析: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