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御风而行说
朝代:春秋战国 | 时间:2025-07-06 | 阅读:7615次历史人物 ► 列子
"列子御风而行"的典故出自《列子·黄帝篇》,是道家思想的重要寓言,蕴含深刻的哲学意涵和历史文化背景。以下从史实、文本解读及思想延伸三方面分析:
1. 文献来源与文本考据
《列子》成书于战国时期,虽经东晋张湛重新整理,但"御风"典故可追溯至更早的道家传统。《庄子·逍遥游》亦有"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的记载,二者相互印证。先秦文献中,"风"常被拟作天地之气的流动,《黄帝内经》称"风为百病之长",而道家则视其为宇宙能量载体。
2. 技术性解读"御风"
列子的"御风"包含三重维度:
物理层面:可能反映古代对空气动力学的朴素认知,《考工记》已有"矢人当风"的流体力学记载;
修炼层面:与先秦导引术相关,《引书》记载"吹呴呼吸"的吐纳法,马王堆帛画《导引图》更直观呈现身体与气的互动;
哲学层面:体现"乘天地之正"(《庄子》)的体道境界,王弼注《老子》"飘风不终朝"时强调"随顺自然之势"。
3. 思想史脉络
此典故构成了道家修行体系的具象化表达:
技术传承:《吕氏春秋》载"列子师壶丘子林",暗示战国存在以"气"修习为核心的师承系统;
神话演变:汉代《列仙传》将御风发展为"百日升举"的仙术,与汉武帝时期方士文化兴盛有关;
文学影响:李白"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古风》其十九)即受此启发,形成"游仙诗"母题。
4. 跨文化参照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物理学》记载"恩培多克勒跃入火山",与列子御风同为对超越性存在的探索。但中国思想更强调"与物委蛇"(《庄子·应帝王》)的和谐性,区别于西方主客二分传统。
需注意:现存《列子》可能掺入魏晋玄学成分,但从1973年马王堆黄老帛书可见,战国已有"贵虚""因应"等思想雏形。唐代成玄英疏解时特别指出:"御风者,无待之浅者;乘天地者,无待之深也",揭示此典故在道家修行阶次中的定位。当代学者如陈鼓应认为,这反映"主体精神绝对自由的象征性表达"(《老庄新论》)。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