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五代十国 >> 详情

契丹军南下灭后晋

朝代:五代十国 | 时间:2025-06-13 | 阅读:7508次
历史人物 ► 刘知远

契丹军南下灭后晋是五代十国后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发生于公元946年至947年,标志着契丹(辽朝)对中原地区的直接军事干预达到顶峰。以下围绕事件背景、经过、影响及延伸知识展开分析:

契丹军南下灭后晋

一、背景与起因

1. 后晋的政治依附性

后晋高祖石敬瑭为夺取后唐政权,于936年向契丹称臣,割让燕云十六州(幽、蓟等州),并称辽太宗耶律德光为“父皇帝”,形成“儿皇帝”的屈辱关系。这一行为虽换得契丹军事支持,却使中原门户洞开,契丹骑兵可直驱华北平原。

2. 后晋与契丹关系恶化

石敬瑭死后,其侄石重贵(出帝)继位,改称孙不称臣,拒绝向契丹纳贡。辽太宗以此为借口,于944年首次南下攻打后晋,虽未灭国,但消耗了后晋国力。946年,契丹再度集结大军,意图彻底消灭后晋。

二、战争经过

1. 前期战役与后晋内乱

契丹军分东西两路南下:西路攻雁门关,牵制后晋兵力;东路主力由赵延寿(原后唐降将)统领,直趋汴梁(今开封)。后晋将领杜重威率军迎敌,却因朝廷猜忌、粮饷不济而士气低迷。

2. 杜重威投降与后晋崩溃

946年十二月,杜重威在滹沱河之战中战败,竟率十万大军投降契丹,并引导辽军南下。汴梁守备空虚,石重贵出降,后晋灭亡(947年正月)。辽太宗改国号为“大辽”,改元“大同”,身着汉服接受中原官僚朝贺,试图直接统治中原。

三、辽军暴行与反抗

1. “打草谷”劫掠

契丹军队以游牧习性劫掠中原,称“打草谷”,导致华北百姓流离失所。汴梁及周边州县遭洗劫,史载“丁壮毙于锋刃,老弱委于沟壑”。

2. 民众反抗与辽军北撤

辽太宗统治仅三个月,因汉人武装反抗遍地(如磁州、相州义军),加之契丹贵族反对长期驻守中原,辽军被迫北撤。途中耶律德光病死于栾城(河北栾城),其尸体被制成“帝羓”(腌渍保存)。

四、历史影响

1. 中原权力真空与后汉建立

辽军北撤后,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原后晋将领)趁机称帝,建后汉政权,但后晋灭亡使中原进一步分裂,为五代末期乱局埋下伏笔。

2. 燕云十六州的战略困境

契丹控制燕云十六州后,中原丧失长城防线,北宋为此频繁北伐(如雍熙北伐),但始终未能收复,终成两宋边防隐患。

3. 民族关系的复杂性

事件反映了游牧与农耕政权间的激烈冲突,也凸显了降将(如赵延寿)和汉官(如张彦泽)在战争中的摇摆角色,折射出五代时期忠诚观念的薄弱。

延伸知识

耶律倍家族的野心:耶律德光之侄耶律阮(辽世宗)在北返途中被拥立为帝,反映了契丹内部权力斗争与汉化分歧。

后晋外交失误:石重贵拒绝纳贡却未强化边防,而契丹通过间谍(如后晋将领杨光远)掌握情报,凸显军事与外交的双重失败。

汴梁的象征意义:辽太宗入汴梁仿汉制登基,是游牧政权首次尝试统治中原,但因文化隔阂迅速失败,此后辽朝转向“因俗而治”的双轨制(北南面官)。

契丹灭后晋既是军事胜利,也是短暂的政治冒险,其深远影响在于加速了中原与北方民族的政权博弈,并重塑了10世纪东亚的政治格局。

文章标签:契丹军

上一篇:郭子仪平定仆固叛乱 | 下一篇:采石之战金军败退

刘旻联辽攻后周

五代十国刘旻

刘旻联辽攻后周是五代十国末期北汉与辽国联合进攻后周的重要军事行动,发生于公元954年至955年。这一事件是五代政权更迭与民族关系交织的典型案例,以下

赵弘殷征讨李守贞

五代十国赵弘

赵弘殷征讨李守贞是五代十国时期后周政权平定地方藩镇叛乱的重要军事行动。根据《旧五代史》《新五代史》等史料记载,此事发生于后周太祖郭威广顺元年

李存勖与后唐兴衰

五代十国李存勖

李存勖与后唐兴衰 李存勖(885-926年),沙陀族人,后唐开国皇帝,是五代十国时期极具传奇色彩的军事统帅和政治人物。其一生功过鲜明,既以军事天才奠定

孟知祥后蜀建国始末

五代十国石敬瑭

孟知祥后蜀建国始末是中国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展现了地方割据政权在中央权威衰微时的崛起过程。以下从多个方面展开叙述:一、背景与早年

五代时期的民族融合现象

五代十国刘知远

五代时期(907-960年)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频繁的动荡阶段,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民族融合时期。由于中原地区分裂为多个政权,周边少数民族势力趁机南下或

孙方谏抗辽归汉

五代十国刘知远

孙方谏抗辽归汉是五代十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之一,展现了地方豪强在动荡局势中的政治选择与军事抗争。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分析: 1. 背景:五代十国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