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谏逐客兴秦
朝代:春秋战国 | 时间:2025-05-24 | 阅读:2428次历史人物 ► 李斯
李斯谏逐客兴秦是战国末期秦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展现了李斯的政治智慧和对秦国统一大业的深远影响。
背景与事件经过:
公元前237年,秦国发生“逐客令”事件。当时韩国派水工郑国入秦修建灌溉工程(后称“郑国渠”),实为消耗秦国国力、延缓其对韩战争的“疲秦之计”。事发后,秦国宗室贵族借机主张驱逐所有外籍客卿(即“逐客”),认为外客对秦不忠。李斯作为楚国出身的外客,也在被逐之列。他当即写下《谏逐客书》,上书秦王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力陈逐客之弊。
《谏逐客书》的核心论点:
1. 历史贡献论:列举秦穆公重用百里奚(虞国人)、蹇叔(宋国人)、由余(戎人),秦孝公重用商鞅(卫国人),秦惠王重用张仪(魏国人),秦昭王重用范雎(魏国人)等外籍客卿的功绩,证明客卿对秦国强盛的关键作用。
2. 资源整合论:以秦王喜爱的珍宝、音乐、美玉等多来自他国为例,指出排斥外籍人才与秦王“跨海内、制诸侯”的抱负矛盾,强调“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的开放胸怀。
3. 政治警示论:警告逐客会迫使人才流向六国,等于“借寇兵而赍盗粮”,削弱秦国实力。
影响与意义:
秦王纳谏:嬴政采纳李斯建议,立即废止逐客令,进一步重用李斯,确立“任人唯贤”政策,为日后统一奠定人才基础。
郑国渠保留:郑国渠最终建成,灌溉关中四万余顷土地,使秦国农业经济实力倍增,印证了“疲秦之计”反成“强秦之策”。
法家实践范例:李斯将法家“因势利导”“功利实效”思想转化为具体政策,其谏书成为古代政论文的典范。
延伸知识:
李斯谏逐客后官至丞相,推动郡县制、统一文字、货币等政策,但其晚年与赵高合谋篡改遗诏,终被秦二世处死,结局颇具悲剧色彩。
战国时期人才流动频繁,秦国因制度优势(如军功爵制)成为“士人磁石”,而六国贵族政治反而阻碍变革,如楚国屈原改革失败,侧面印证李斯观点的前瞻性。
《谏逐客书》被《史记·李斯列传》全文收录,文风排比铺陈,逻辑严密,是研究秦汉政治思想的重要文献。
这一事件反映了秦国在崛起过程中如何通过理性决策纠偏,也展现了李斯作为政治家的战略眼光与务实精神。
文章标签:
上一篇:厉王专利引发国人暴动 | 下一篇:秦灭巴蜀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