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获蛮王归汉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6-10 | 阅读:5243次历史人物 ► 孟获
"孟获蛮王归汉"这一历史典故出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及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记述了诸葛亮南征平定南中叛乱后收服蛮族首领孟获的过程。这一事件发生在公元225年诸葛亮"五月渡泸"的南征期间,是三国时期蜀汉政权巩固后方的重要战略行动。
从历史背景看,南中地区(今云南、贵州及四川西南部)自东汉末年就处于半独立状态。刘备去世后,益州郡豪强雍闿联合牂柯太守朱褒、越嶲夷王高定等发动叛乱,并勾结东吴。为消除北伐后顾之忧,诸葛亮采取"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策略,对当地少数民族首领孟获"七擒七纵",最终使其心悦诚服。这一记载虽可能带有演义色彩,但反映了蜀汉的民族政策特色。
军事层面,诸葛亮南征采取分兵三路的部署:马忠攻牂柯,李恢向益州,自率主力击越嶲。面对孟获的游击战术,蜀军克服了瘴疠、地形等困难,最终在建宁(今云南曲靖)一带取得决定性胜利。战后实施的"不留兵,不运粮"政策,任用当地人管理,设立"五部都尉"等举措,既节省了行政成本,又保障了边疆稳定。
制度创新方面,诸葛亮在南中推行"夷汉分治",保留部落组织的同时设立汉官,征收金银、丹漆等特产补充军备。据《华阳国志》记载,南中征调的"飞军"后来成为蜀汉精锐部队。这种"因俗而治"的统治智慧,为后世处理民族关系提供了范式。
文化影响上,"七擒孟获"的典故经《三国演义》艺术加工后广为流传,但需要辨析的是:历史记载中孟获的"蛮王"称号应为后世追述,其真实身份可能是南中大姓豪强。现代民族学研究表明,当时南中地区已存在发达的青铜文化(如滇文化),并非完全未开化的"蛮夷"之地。诸葛亮采取的和抚政策,客观上促进了西南边疆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如蜀锦生产技术传入云南,云南的铜矿、战马也为蜀汉所用。
从战略视角看,南中的平定使蜀汉获得稳定的兵源和物资供应,《出师表》中"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即指此役成果。但2012年出土的《李严碑》等新史料显示,南中地区后续仍有局部动荡,说明实际控制效果可能比传统记载更为复杂。
文章标签:
上一篇:晁错削藩引发叛乱 | 下一篇:晋朝权臣贾充的政治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