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春秋战国 >> 详情

孙膑围魏救赵

朝代:春秋战国 | 时间:2025-06-04 | 阅读:2291次
历史人物 ► 孙膑

孙膑围魏救赵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谋略案例,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桂陵之战(公元前354—前353年),其核心在于“攻其必救”的战术思想。以下结合史实详细分析:

孙膑围魏救赵

1. 历史背景

战国中期,魏国魏惠王统治下国力强盛,频繁对外扩张。公元前354年,魏将庞涓率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今河北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威王采纳孙膑建议,决定出兵救赵,但采取迂回策略。

2. 孙膑的战术设计

- 避实击虚:孙膑主张不直接救援邯郸,而是趁魏国主力在外、国内空虚之际,进攻魏国东部重镇大梁(今河南开封)。此举迫使庞涓回师自救。

- 预设伏击:孙膑预测魏军回援路线,在桂陵(今山东菏泽东北)设伏。魏军长途奔袭、疲惫不堪,遭遇齐军突袭后大败。

- 心理战应用:通过减灶计迷惑庞涓,制造齐军溃逃假象,诱敌深入。

3. 军事理论贡献

- 该战例成为《孙子兵法》“围魏救赵”的典型注解,体现了“以迂为直”“致人而不致于人”的战争哲学。

- 孙膑的“批亢捣虚”思想(《孙膑兵法·擒庞涓》)强调攻击敌方要害与弱点,影响后世军事理论。

4. 庞涓与孙膑的博弈

庞涓因急于立功,忽视后勤与情报,导致战略误判;孙膑则利用对庞涓性格的了解(如刚愎自用),设计针对性战术。两人同出鬼谷子门下的背景,增添战役的传奇色彩。

5. 后续影响

桂陵之战虽未彻底削弱魏国,但延缓了其扩张势头。十余年后,孙膑在马陵之战中再次击败庞涓,奠定齐国霸主地位。此战亦成为后世“三十六计”中“围魏救赵”的起源。

此案例不仅展现古代军事智慧,还揭示了情报、心理、地理等因素在战争中的关键作用,至今仍被军事院校研究。

文章标签:孙膑

上一篇:宫廷文化的繁荣与发展研究 | 下一篇:徐福:东渡日本的秦朝航海家

乐毅燕国名将征战沙场传奇

春秋战国乐毅

乐毅是战国时期燕国杰出的军事家、将领,其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尤其以统帅五国联军伐齐的壮举闻名于世。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其生平与历史意义: 一、早

纵横论辩名士出

春秋战国苏秦

纵横论辩名士出:战国策士与魏晋清谈的思想传承一、策士传统:战国纵横家的实践智慧1. 苏秦张仪的外交谋略合纵连横理论形成于战国中后期,《战国策》记

合纵攻秦战国联盟

春秋战国合纵

合纵攻秦是战国时期东方六国为对抗日益强大的秦国而结成的军事联盟,其背景、过程与影响深刻反映了战国中后期的政治格局。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分析:

鬼谷子门下之苏秦张仪:纵横家的政治智谋

春秋战国苏秦

鬼谷子门下的苏秦与张仪是战国时期纵横家的代表人物,其政治智谋深刻影响了列国格局。二人师承隐士鬼谷子,精通权变之术,以"合纵连横"为核心策略,展现

孙膑围魏救赵破敌

春秋战国孙膑

孙膑围魏救赵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的经典战例,发生于战国时期(公元前354—前353年),体现了“攻其必救”的军事智慧。以下是基于《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等

孙膑围魏救赵奇谋

春秋战国孙膑

孙膑“围魏救赵”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著名的战略范例,发生于战国时期(公元前354—前353年),是齐魏争霸中的关键一战。其核心在于“攻其所必救”,通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