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秦朝 >> 详情

郑国渠兴建始末

朝代:秦朝 | 时间:2025-06-06 | 阅读:6388次
历史人物 ► 郑国

郑国渠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位于关中平原(今陕西省泾阳县西北),始建于战国末期,以下是其兴建始末及历史背景的详细梳理:

郑国渠兴建始末

一、兴建背景

1. 战国末期的政治局势

公元前246年,秦国国力强盛,对外扩张意图明显。韩国为拖延秦国东进,派水工郑国入秦,建议修建大型灌溉工程,企图消耗秦国人力物力(《史记·河渠书》称“疲秦之计”)。

2. 关中平原的地理需求

泾河与洛河之间的渭北平原土地肥沃但干旱缺水,此前已有局部水利工程(如白渠),但规模较小。郑国提出引泾河水东注洛河,形成横贯关中的灌溉网络。

二、工程实施

1. 初期波折

工程进行中,秦国识破韩国的计谋,欲杀郑国。郑国辩称:“渠成亦为秦建万世之功。”(《史记》载)秦王嬴政权衡后继续支持修建。

2. 技术细节

- 渠道设计:总长约300里(秦制),干线西起泾阳瓠口(今王桥镇),横跨冶峪、清峪等河流,利用地势自流灌溉。

- 工程技术:采用“横绝”法(截断小河引水)、夯土筑堰,并开凿大量支渠,形成“网格式”灌溉体系。

- 工程量:动用数十万劳工,耗时约10年(一说前246—前236年)。

三、历史影响

1. 农业效益

渠成后灌溉农田4万余顷(约合今280万亩),关中粮食产量倍增,《汉书》称“关中为沃野,无凶年”。

2. 军事与经济作用

为秦国统一六国提供稳定的粮草供应,后世汉唐均依赖此渠维持关中经济。

3. 工程遗产

- 汉代扩建为“郑白渠”,唐代设三白渠,宋代后因泥沙淤积逐渐衰落。

- 现古发现其遗迹,部分渠段仍存(如泾惠渠沿用古渠基础)。

四、扩展知识

1. 郑国的身份争议

有学者认为郑国可能是秦国人,或为韩国派遣的“双面间谍”,因其工程规划符合秦国实际需求。

2. 都江堰的对比

两者同为战国水利工程,但都江堰以防洪为主,郑国渠侧重灌溉,反映不同地理环境下的治水思想。

3. 后世评价

西汉司马迁评价郑国渠“秦以富强,卒并诸侯”,清代顾炎武则称其“功在千秋”。

郑国渠的兴建不仅体现了先秦时期的水利科技水平,更成为秦国崛起的关键助力,其历史意义远超最初的“疲秦”意图。

文章标签:郑国渠兴建

上一篇:张仪连横破六国 | 下一篇:刘向《说苑》思想研究

秦朝建筑风格特点

秦朝秦朝

秦朝建筑风格以其雄浑大气、实用性和军事防御性著称,反映了统一帝国的集权特质与工程技术的突破。以下是其主要特点及历史背景的详细分析:1. 严谨的规

秦代长城修筑始末

秦朝郡县制

秦代长城的修筑是中国历史上规模宏大的军事防御工程,其始末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等多方面因素。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梳理: 1. 历史背景 秦始皇统一

英布背楚归汉

秦朝英布

英布背楚归汉指的是秦末汉初名将英布(又称黥布)由项羽阵营投奔刘邦的重大历史事件,这一转折对楚汉战争局势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是基于《史记·黥布列

吕雉执掌朝政

秦朝吕雉

吕雉(公元前241年-公元前180年),西汉开国皇后,汉高祖刘邦之妻。作为中国历史上首位临朝称制的女性统治者,其执政时期(前195年-前180年)对汉初政治

铁器时代农业进步

春秋战国郑国

铁器时代的农业进步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关键转折点,约始于公元前1200年(不同地区时间差异较大),铁器的广泛应用显著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推动了社会结构

子产铸刑鼎变革

春秋战国郑国

子产铸刑鼎是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发生于春秋时期郑国执政子产(公元前582年—前522年)主政期间。具体内容如下: 1. 历史背景—— 春秋时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