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元朝 >> 详情

元朝设立蒙古翰林院

朝代:元朝 | 时间:2025-06-17 | 阅读:961次
历史人物 ► 元朝

元朝设立的蒙古翰林院是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八年(1271年)仿照金代翰林国史院制度创建的中央文化机构,主要职能包括撰写蒙古文诏敕、编纂国史、翻译典籍及培养双语人才,是元代独特的政治文化制度之一。其设立背景与功能体现如下:

元朝设立蒙古翰林院

一、设立背景与政治意图

1. 维护民族特性

元代虽推行汉法,但统治者始终强调蒙古本位。蒙古翰林院的建立旨在通过制度化手段保留蒙古文字(畏兀儿体蒙古文)的官方地位,防止统治阶层汉化过度。忽必烈曾命国师八思巴创制八思巴文(1269年),但畏兀儿体蒙古文仍是实际行政主要文字。

2. 强化文书行政体系

元代实行多语并行政策,官方文书需以蒙古文为正本,汉文、回回文等为副本。蒙古翰林院专司蒙文诏敕起草,如《至元新格》等法典均需先由蒙古翰林院拟定蒙文本,再译为他文。

二、组织结构与核心职能

1. 机构设置

设承旨学士(正二品)、侍读学士(从二品)、侍讲学士(从二品)等职,多由精通蒙汉文化的色目人或蒙古人担任。著名学者如畏兀儿人阿鲁浑萨理、汉人程钜夫均曾任职。

2. 多语翻译工程

组织翻译《资治通鉴》《孝经》等汉文典籍为蒙文,同时将蒙古文献译为汉文。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成立秘书监,与翰林院合作完成《大元一统志》等大型修撰项目。

3. 教育职能

附设蒙古国子学,教授蒙汉双语,生员来自怯薛子弟与贵族后裔。延祐元年(1314年)恢复科举后,蒙古翰林院参与制定"蒙儒分试"制度,规定蒙古、色目人与汉人、南人分卷考试。

三、文化影响与历史意义

1. 文献遗产

现存元代蒙文碑刻如《张应瑞先茔碑》(1314年)、《竹温台碑》(1338年)等,多由蒙古翰林院官员书丹,是研究古蒙古语的珍贵资料。

2. 制度演变

明初废蒙古翰林院,但其双语行政模式被清代理藩院部分继承。康熙年间成立的蒙古房仍延续元代传统,负责蒙藏文书事务。

3. 学术争议点

有学者认为该机构实际政务参与度有限,更多是象征性机构。现存元代公文显示,重要政令多出自中书省,蒙古翰林院职能逐渐局限于礼仪文书制作。

元朝通过蒙古翰林院构建了一套融合游牧传统与中原体制的文化治理体系,其多语官僚培养机制对后来满清统治亦有借鉴意义。现存《元典章》《经世大典》等文献中保留的大量蒙汉合璧公文,直观反映了这一制度的运作实态。

文章标签:翰林院

上一篇:宋恭帝亡国幼帝命运 | 下一篇:靖难之役爆发

元仁宗尊儒重道

元朝元仁宗

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1285—1320)是元朝第四位皇帝,在位期间(1311—1320)推行了一系列尊儒重道的政策,试图通过汉文化巩固统治。以下是其主要举措及相

元大都正式定都

元朝元大都

元大都正式定都于至元九年(1272年)二月,忽必烈下诏改中都为大都(今北京),并将其确立为元朝的首都。这一决定标志着北京首次成为全国性统一王朝的政

元世祖征讨乃颜叛乱

元朝乃颜

元世祖忽必烈征讨乃颜叛乱是元朝初期一次重要的平叛战争,发生于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乃颜是成吉思汗幼弟铁木哥斡赤斤的后裔,世袭统治辽东地区,势

倪瓒清閟阁隐居

元朝倪瓒

倪瓒(1301—1374)是元代著名画家、诗人,"元四家"之一,其清閟阁隐居生活是其艺术创作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经历与创作体现了其孤高绝俗的个性与艺术追

元朝开普陀山佛事

元朝元朝

元朝对普陀山佛教事务的推动,是中国佛教史与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重要篇章。作为藏传佛教(喇嘛教)盛行的朝代,元朝统治者对普陀山这一观音道场的

元朝与察合台汗国战争

元朝元朝

元朝与察合台汗国的战争是14世纪蒙古帝国内部权力斗争的重要体现,反映了成吉思汗后裔诸汗国之间的复杂矛盾。冲突的根源可追溯至察合台汗国的分裂与元朝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