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三国 >> 详情

曹操火烧乌巢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6-07 | 阅读:5288次
历史人物 ► 曹操

曹操火烧乌巢是东汉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战中的关键性战术行动,其背景、过程与历史意义如下:

曹操火烧乌巢

一、战略背景

1. 官渡对峙袁绍率十万大军南下,曹操仅两三万兵力在官渡(今河南中牟)筑垒防守,双方陷入消耗战。袁绍凭借冀州粮草优势,企图拖垮曹操。

2. 补给危机:曹军粮草濒临断绝,《三国志·武帝纪》载“军粮方尽”,曹操甚至考虑退守许昌,被荀彧谏阻。

二、乌巢之役的核心细节

1. 情报获取:袁绍谋士许攸因内部矛盾投奔曹操,透露乌巢(袁军粮仓,今河南封丘西)守备薄弱的情报。

2. 决策:曹操亲率五千精锐,伪装袁军,夜袭乌巢。选用轻兵而非主力,既避免阵地空虚,也符合“出其不意”的战术原则。

3. 火攻执行:曹军抵达后立即纵火,《资治通鉴》称“尽燔其粮谷”,袁军淳于琼部仓促应战溃败。张郃、高览因谗言降曹,引发袁绍全军崩溃。

三、历史影响

1. 战役转折点:乌巢被焚直接导致袁绍军心瓦解,成为中国古代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2. 后勤重要性:印证“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战争逻辑,后世兵家常引为后勤战范例。

3. 军阀格局重塑:袁绍势力由此衰败,曹操奠定统一北方的基础。

扩展知识

地理考据:乌巢位于古黄河渡口,袁绍选择此地囤粮是因水路运输便利,但也因地处前线易受攻击暴露出布防缺陷。

兵力争议:部分学者(如吕思勉)认为曹操兵力被史书刻意低估,实际可能达三四万,但悬殊差距仍存在。

火攻传统:曹操此战与周瑜赤壁火攻形成对比,前者针对粮草,后者毁损船舰,体现火攻在不同战术场景的应用。

此战充分体现曹操的决策魄力与战术灵活性,其“兵无常形”的军事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文章标签:

上一篇:赵充国屯田平羌 | 下一篇:西晋灭吴统一天下

周瑜:赤壁之战策谋者

三国周瑜

周瑜是东汉末年东吴名将,历史上赤壁之战的关键策谋者之一。作为孙权的军事统帅,他的战略眼光和战术才能在赤壁之战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以下是围绕周

刘备三顾茅庐

三国刘备

"三顾茅庐"是中国历史中著名的求贤典故,源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及裴松之注引《魏略》等史料。此事发生在东汉建安十二年(207年)冬,刘备为请诸

孙策崛起江东

三国孙策

孙策崛起江东是三国初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展现了这位年轻将领的卓越军事才能与政治远见,也为日后东吴政权奠定了根基。1. 家族背景与早期经历 孙策(175—

孟获七纵终臣蜀

三国孟获

“孟获七纵终臣蜀”这一典故源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讲述了诸葛亮南征平定南中时对彝族首领孟获的攻心战术。虽然《三国

荀彧谏曹操缓称帝

三国曹操

荀彧谏曹操缓称帝一事,是汉末三国历史中的关键政治博弈。虽然《三国志》未明确记载荀彧直接劝阻曹操称帝的具体对话,但通过史料综合分析,可还原其核

典韦浴血护曹操

三国曹操

典韦浴血护曹操的事迹主要记载于《三国志·魏书·典韦传》,展现了他作为曹操贴身护卫的忠诚与勇武。现依据史料梳理关键细节并延伸相关背景: 一、濮阳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