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充国屯田平羌
朝代:汉朝 | 时间:2025-06-07 | 阅读:3303次历史人物 ► 赵充国
赵充国屯田平羌是西汉宣帝时期(公元前1世纪)针对西羌叛乱采取的军事与屯田相结合的战略行动,集中体现了古代中国"以农养战"的边防思想。这一事件在《汉书·赵充国传》中有详细记载,具有重要的军事史和经济史研究价值。
背景与起因:
公元前63年,先零羌联合其他羌族部落结盟叛汉,并胁迫匈奴共同攻打河西走廊。当时72岁的后将军赵充国主动请缨,提出"屯田制羌"策略。这一叛乱背后反映的是汉匈争夺西域控制权的角力,羌人地区(今青海、甘肃一带)作为战略缓冲区成为双方争夺焦点。
战略实施过程:
赵充国到前线后采取分化瓦解策略:1.坚决打击主谋先零羌,招抚其他部落;2.在湟中(今青海东部)实行军屯,留步兵10281人分屯要害处;3.修建烽燧、驿站体系保障后勤;4.组织士兵开垦荒地2000余顷,每人耕种20亩。其中军屯体系尤为精密:设屯田校尉统领,按"八校尉"编制组织,每校尉辖800-1200人,形成网格化驻防。
军政结合的特点:
1. 经济方面:屯田第一年就产粮40万斛,实现军粮自给率70%以上;
2. 军事方面:屯田兵"以守代战",在农闲时修建防御工事300余里;
3. 民族政策:对降羌采取"计口授田",允许保留部落组织;
4. 法制建设:颁布《屯田十二条》,规定耕作、戍守、奖惩制度。
历史影响:
该策略实施一年后,羌人归降3万余人,汉军伤亡不足千人。其创新性在于:1.开创"因粮于敌"的新模式,相比武帝时期千里转运节省军费亿计;2.形成"兵农合一"的边疆治理范式,为后来曹魏屯田、明代军户制提供借鉴;3.促使汉河湟地区,考古发现显示屯田区后来发展为敦煌、酒泉等地的农业基地。赵充国因此被追谥为"壮侯",其奏疏《屯田奏》成为中国古代军事典籍的经典文献。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