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贤占卜定国策
朝代:夏商 | 时间:2025-06-16 | 阅读:6061次历史人物 ► 巫贤
巫贤在商朝历史上是一位重要的贞人(占卜官),其活动主要集中在商王武丁时期(约公元前1250—前1192年)。根据殷墟甲骨文的记载,巫贤通过占卜参与国家决策的现象体现了商代"神权政治"的运作模式,以下是基于考古与文献的综合分析:
1. 占卜的仪式与内容
甲骨卜辞显示,巫贤主持的占卜涉及战争(如征伐土方、羌方)、祭祀(祭日、祭祖)、农业(求雨、年成)等国家要务。如《甲骨文》第6057片记载:"癸未卜,巫贤贞:旬亡祸?"表明其通过灼烧龟甲占卜十日吉凶,为商王提供决策依据。仪式中,贞人需严格遵循"卜筮不过三"的规则,同一事件重复占卜以验证神意。
2. 贞人的政治角色
商代贞人集团由多民族构成,巫贤作为其中代表性人物,兼具祭司与顾问职能。考古发现显示,贞人常与"史""尹"等职官并列出现在甲骨刻辞中,表明其属于统治阶层。武丁时期大量"王占曰"的记录则反映王权对神权的最终裁决权,巫贤的占卜结果需经国王确认方能生效。
3. 占卜技术的专业化
殷墟出土的卜骨显示,巫贤等贞人掌握了复杂的占卜技术:选材上使用中原与南方进贡的龟甲,经削锯、钻凿等20余道工序处理;灼烧时控制火候形成规则兆纹;刻辞采用"前辞—命辞—占辞—验辞"的固定格式。这些规范化的操作表明占卜已是系统化的国家行为。
4. 历史演变的佐证
《尚书·君奭》记载商初伊尹"格于皇天",西周青铜器铭文中贞人地位下降,反映神权政治从商到周的衰落过程。巫贤活跃的武丁时期恰是商代占卜制度最鼎盛阶段,其后卜辞数量逐渐减少,这与商末王权强化、神权弱化的趋势一致。
5. 跨文化比较视角
类似现象见于同期赫梯帝国的"老妇女预言"、周原甲骨系统,但商代占卜的规模与制度化程度更为突出。巫贤的活动中可见"天人感应"思想的早期形态,其"定国策"的本质是通过宗教仪式将王权决策神圣化,以巩固政权合法性。
考古学家董作宾曾统计,巫贤参与的卜辞现存300余条,占武丁时期贞人记录的7%,其高频出现的祭祀类卜辞反映商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特点。这些实物资料生动展现了上古中国"巫史传统"如何深刻影响政治运作模式。
文章标签:占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