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清朝 >> 详情

明珠康熙朝权倾朝野

朝代:清朝 | 时间:2025-06-16 | 阅读:3444次
历史人物 ► 康熙

明珠(1635年-1708年),满洲正黄旗人,纳喇氏,字端范,是康熙朝前期最重要的权臣之一。其权势之盛在康熙中期达到顶峰,被称为"明相",与索额图并称"权相",最终因党争失势。以下从多个维度分析其权倾朝野的表现及历史背景:

明珠康熙朝权倾朝野

一、家族背景与仕途崛起

1. 显赫出身:明珠出自叶赫部纳喇氏,其祖父金台吉是叶赫末代贝勒,姑祖母为清太宗皇太极生母孝慈高皇后。这种"勋旧世家"的满洲贵族身份为其奠定政治基础。

2. 快速晋升:1653年任侍卫,1661年(康熙即位年)即升内务府总管,1668年任刑部尚书,1670年转兵部尚书,1677年拜武英殿大学士,十年间完成从正六品到正一品的跨越。

二、权力核心领域

1. 议政王大臣会议主导者:作为满洲贵族代表,康熙十六年(1677年)起长期担任议政大臣,参与决策平定三藩、统一台湾等重大国政。

2. 票拟权垄断:担任大学士期间掌控内阁票拟(奏折处理意见),史载"凡部院题本,俱系明珠看过",甚至出现"九卿议事须先禀明"的现象(《清圣祖实录》)。

3. 人事网络:其子纳兰性德娶康熙表妹为妻,次子纳兰揆叙任翰林院掌院学士,门生故吏遍布六部,形成"明党"。

三、军政影响力的典型案例

1. 三藩之变决策:力主撤藩并推荐图海等将领,康熙评价"撤藩之议,惟明珠等能体会朕意"(《康熙起居注》)。

2. 台湾事务:支持施琅专征台湾,在平台后的善后事宜中主导设置台湾府(1684年)。

3. 对俄外交:全权负责《尼布楚条约》(1689年)谈判前的筹备工作,主张以武力为后盾的谈判策略。

四、权倾朝野的经济基础

1. 贪腐收入:史料记载其通过卖官鬻爵、盐引批文等获利,被弹劾时查抄出"田产数百顷,当铺十余处"(《清史列传》)。

2. 商业网络:包衣奴才安尚仁为其经营专卖特权,涉及人参、貂皮等满洲特产贸易。

五、失势过程与历史评价

1. 党争败落:1688年遭御史郭琇弹劾"植党营私、招权纳贿",所列八条罪状中特别指出其操纵科举("会试榜发,皆由明珠预定")。

2. 康熙的制衡术:虽被革大学士职但仍保留佐领世职,体现康熙对满洲贵族的既打压又安抚策略。

3. 历史定位:作为能臣与贪官的双重典型,《清史稿》评其"才足济奸",近代学者孟森认为其权力实质是"皇权延伸下的代理人特权"。

值得补充的是,明珠家族的文化贡献同样显著。其长子纳兰性德为清代顶尖词人,次子揆叙主持编修《历代诗余》,孙辈纳兰永寿娶怡亲王女,家族在政治失势后转向文化领域延续影响力。这种满洲贵族"文武双轨"的发展模式,在明珠家族身上体现得尤为典型。

文章标签:明珠

上一篇:明朝女医谈允贤传 | 下一篇:巫贤占卜定国策

编纂四库全书

清朝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时期编纂的中国古代最大规模的丛书,由乾隆皇帝于1772年下令启动,历时十余年完成。其编纂背景、过程及影响涉及政治、文化、学术

预备立宪骗局

清朝申报

清朝末年的“预备立宪”是1906年至1911年间清廷推行的一系列宪政改革举措,但其最终被革命派和后世学界普遍视为一场“骗局”,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点:1. 拖

溥仪继位末代皇帝

清朝溥仪

溥仪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全名爱新觉罗·溥仪,年号“宣统”,1908年12月2日在其叔父光绪帝去世后继位,时年仅2岁零10个月,由父亲醇亲王载沣摄政。

纳兰性德词坛大家

清朝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著名词人,原名纳兰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大学士明珠长子。他是清初词坛的代表人物,与朱彝尊、陈维崧并

清代的农业发展和土地制度改革

清朝康熙

清代的农业发展和土地制度改革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经济演变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传统农业经济的延续与变革。以下从多个方面展开论述:一、农业发展特

康熙擒鳌拜亲政

清朝康熙

康熙擒鳌拜亲政是清圣祖康熙皇帝巩固皇权的重要历史事件,标志着少年天子成功铲除权臣、真正掌握朝政大权的转折点。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梳理与分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