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元朝 >> 详情

元世祖时代的农业发展

朝代:元朝 | 时间:2025-06-18 | 阅读:1830次
历史人物 ► 耶律楚材

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期间(1260-1294年),农业政策呈现多元化的特点,既保留了游牧传统,又积极吸收汉地农耕经验,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农业管理体系。这一时期农业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元世祖时代的农业发展

1. 设立专门机构管理农业

忽必烈即位后延续金宋旧制,设立司农司(后更名为大司农司),专职劝课农桑、推广农业技术。至元七年(1270年)颁布《农桑辑要》,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官修农书,系统总结了作物栽培、蚕桑养殖等技术,并强制地方官员学习推广。此外,还设置劝农使分赴各地督导生产,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农业管理体系。

2. 屯田制度的规模化扩展

元代屯田分为军屯民屯商屯三类,规模空前。军屯以侍卫亲军和镇戍军为主,如岭北行省的称海屯田、云南的洱海屯田,既解决军粮问题,又开发边疆。民屯招募流民或无地农民,给予种子、牛具,规定“官给其田,十年后始输租”。商屯则由盐商出资垦荒,以粮食换取盐引。据统计,元代全国屯田面积最高达百万顷以上。

3. 水利工程的兴修与维护

忽必烈重视水利,任用郭守敬等科学家治理河渠。至元年间重修京杭大运河,贯通南北漕运;在宁夏修复唐来、汉延等古渠,灌溉农田万余顷;松江地区设都水庸田司,治理吴淞江淤塞问题。此外,推广水转翻车、高转筒车等灌溉工具,提高生产效率。

4. 作物品种改良与引进

一方面,中原传统作物如小麦、稻米在北方推广种植,特别是河北、山西等地通过培育耐寒品种实现增产。另一方面,从西域引入苜蓿西瓜胡萝卜等作物,棉花种植由新疆扩展至黄河流域。云南地区还引进了占城稻,促进双季稻栽培。

5. 赋税政策的调整

忽必烈采纳耶律楚材建议,推行“税粮制”,分丁税和地税两种:北方按丁征收粟米,南方按亩征夏秋两税。至元十七年(1280年)统一税法,减轻了部分地区杂税负担,并允许以丝绢、银钞折纳,缓解农民压力。但后期包税制(扑买)的泛滥也加剧了剥削。

6. 边疆农业的开发

元代对云南、辽阳、岭北等边疆实施特殊政策。如在云南设立“屯田万户府”,招募当地少数民族和汉民共同垦殖;辽阳行省推广“区田法”,对抗高寒气候;西藏地区则通过驿站系统输入农具,促进青稞种植。

7. 畜牧业与农耕的结合

蒙古贵族虽重视牧业,但忽必烈推行“牧农分治”:漠北草原以牧为主,中原汉地以农为本。设立“群牧所”管理官营牧场,同时规定“禁牧场侵占民田”,试图平衡两者矛盾。

局限与影响

尽管元代农业技术有所进步,但频繁的徭役、土地兼并及纸币贬值导致农民负担沉重。后期天灾频发(如黄河决口),加上政令执行不力,部分政策未能持续见效。不过,元代农作物交流与边疆开发的经验为明清奠定了基础,尤其是棉花的普及深刻改变了此后中国农业结构。

元世祖时代的农业政策体现了多元文化与务实精神,其成败得失反映了游牧帝国治理农耕文明的复杂适应过程。

文章标签:农业发展

上一篇:理学先驱周敦颐 | 下一篇:萨尔浒之战明军败

元顺帝沉湎密宗

元朝元顺帝

元顺帝(1320—1370年,名妥懽帖睦尔)是元朝末代皇帝,其在位期间(1333—1370年)正值元朝统治衰微、社会矛盾激化的阶段。他对藏传佛教(元代所称“密宗”

元明善编经世大典

元朝元明善

关于元明善编纂《经世大典》的历史背景与内容特点,综合现存史料及学界研究,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 编纂背景 《经世大典》的编修始于元文宗天历二年(

元成宗平西北叛乱

元朝元成宗

元成宗铁穆耳(1265-1307年)在位期间(1294-1307年)面临的西北叛乱主要指针对元朝西部边疆的军事动荡,尤其是窝阔台汗国后裔海都、察合台汗国都哇等西北宗

邓牧隐居著述

元朝元朝

邓牧(1247—1306),字牧心,号文行,又号九锁山人,南宋遗民思想家、文学家,其隐居著述的经历是宋元之际士人精神世界的典型缩影。以下是关于邓牧隐居著

大元名相耶律楚材

元朝耶律楚材

大元名相耶律楚材是蒙古帝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契丹族,辽朝皇族后裔。他辅佐成吉思汗与窝阔台汗两代君主,对蒙古帝国的制度建设、文化融合及

儒臣耶律楚材

元朝耶律楚材

儒臣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1190—1244),字晋卿,号湛然居士,契丹族,辽朝宗室后裔,是蒙元之际的重要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他虽出身游牧民族贵族,却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