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五代十国 >> 详情

孟昶降宋亡蜀

朝代:五代十国 | 时间:2025-07-24 | 阅读:4784次
历史人物 ► 孟昶

孟昶降宋亡蜀是五代十国末期的重要历史事件,标志着后蜀政权(934—965)的终结和北宋统一南方进程的推进。该事件发生于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年),其背景、过程及影响可从以下方面展开分析:

孟昶降宋亡蜀

一、背景与局势

1. 后蜀的建立与衰败

后蜀由孟知祥于934年建立,其子孟昶继位初期励精图治,开创“广政之治”,但后期沉溺享乐,任用宦官王昭远等佞臣,导致政治腐败。蜀地虽富庶,但军备松弛,将领离心(如高彦俦、赵崇韬等与中枢矛盾)。

2. 北宋的统一战略

宋太祖赵匡胤采纳“先南后北”策略,平定荆湖后(963年),后蜀成为下一个目标。宋廷利用蜀地内部矛盾,派王全斌率军六万,分北路(凤州)和东路(归州)伐蜀。

二、战争过程与投降

1. 宋军迅速突破

北路宋军在三泉(今陕西宁强)、剑门关(蜀中天险)连破蜀军,王昭远兵败;东路溯长江而上,攻占夔州(今重庆奉节),打破蜀军锁江铁锁防线。

2. 孟昶的决策

面对宋军逼近成都,孟昶采纳李昊建议,于965年正月请降。其降表中“臣昶谨率文武官僚奉表纳土”一语,体现政权主动归附。宋军入成都后,严令禁止劫掠,但仍有部分将领纵兵扰民(如王全斌后被赵匡胤问责)。

三、后续影响

1. 政权整合

宋廷将孟昶家族迁至汴京,封其为秦国公(七日而卒,疑为宋廷暗害),后蜀官员多被留用或调任,蜀地纳入宋朝州县体系。

2. 经济与文化整合

蜀地财富(如府库丝帛)被运往开封,充实中央财政;孟昶所创“翰林图画院”制度被北宋吸收,其倡导的“官书”《宋本尔雅》等影响宋代文化。

3. 地方反抗与治理

全师雄等蜀地将领因不满宋军暴行起兵,爆发历时两年的“全师雄之乱”,促使宋太祖调整蜀地政策,改派文官治理,并削减赋税以稳定民心。

四、历史评价

孟昶在位30年,其统治呈现“由盛转衰”的特点。欧阳修《新五代史》评价其“初明终暗”,而北宋吞并后蜀后,掌控长江上游,为日后平定南唐奠定战略基础。此事件亦反映五代政权“得蜀易,治蜀难”的历史规律。

文章标签:孟昶

上一篇:鱼玄机才女情殇 | 下一篇:宋徽宗瘦金体风行

刘隐兄弟据岭南

五代十国资治通鉴

刘隐兄弟据岭南指的是唐末五代时期,刘隐、刘岩(后改名刘䶮)兄弟以广州为中心割据岭南,建立南汉政权(917—971年)的历史事件。这一割据政权的形成与

后唐庄宗灭梁

五代十国后唐庄宗

后唐庄宗李存勖灭梁(指后梁)是五代十国时期重要的政权更迭事件,是沙陀军事集团终结朱温所建后梁的关键战役。以下从背景、过程、影响等方面展开说明

李昪篡吴建唐

五代十国李昪

李昪篡吴建唐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吴政权向"唐"(史称南唐)过渡的重要事件,体现了这一时期政权更迭的典型特征。以下从背景、过程、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王彦章死节中箭

五代十国王彦

王彦章(863—923),字贤明,号铁枪,五代时期后梁名将,以骁勇善战、忠贞不屈著称。历史上关于其"死节中箭"的记载主要见于《旧五代史》《新五代史》等史

孟昶降宋亡蜀

五代十国孟昶

孟昶降宋亡蜀是五代十国末期的重要历史事件,标志着后蜀政权(934—965)的终结和北宋统一南方进程的推进。该事件发生于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年),其背景

后蜀孟昶奢靡亡国

五代十国孟昶

后蜀孟昶的奢靡亡国是五代十国时期一个典型的历史案例,反映了统治者骄奢淫逸与国家衰亡的深刻关联。孟昶(919—965)是后蜀末代君主,在位期间(934—96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