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秦朝 >> 详情

郑国修建郑国渠

朝代:秦朝 | 时间:2025-06-17 | 阅读:6652次
历史人物 ► 郑国

郑国渠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修建于战国末期(约公元前246年),由韩国水工郑国主持兴建,是关中地区最早的大型灌溉系统之一。其修建背景、工程特点及历史影响如下:

郑国修建郑国渠

一、修建背景

1. 政治动机:韩国为削弱秦国国力,派郑国以修筑水渠为名消耗秦国资源(史称“疲秦之计”)。然而工程最终反使秦国农业实力大增,加速了统一进程。

2. 地理需求:关中平原虽土地肥沃但干旱少雨,泾河流域地势西高东低,具备引水灌溉的自然条件。

二、工程特点

1. 技术创新

- 采用横绝技术,将沿途小河截断并入渠系,增加水源。

- 利用泾河含沙量高的特点,通过淤灌改良盐碱地,形成“且溉且粪”的土壤改良模式。

2. 规模宏大:渠首位于泾阳县西北,干渠全长约150公里,灌溉面积达4万顷(约合今280万亩)。

3. 科学选址:渠线沿北山南麓布置,利用地形落差实现自流灌溉,避免大规模筑坝。

三、历史影响

1. 经济作用:使关中成为“天府之国”,为秦统一六国奠定物质基础,《史记·河渠书》载“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

2. 后世沿用:汉代扩建为“六辅渠”,唐代设三白渠,宋代形成泾渠体系,至今遗址仍存。

3. 技术传承:其淤灌经验影响后世,如汉代白渠“衣食京师,亿万之口”的记载。

四、相关延伸

郑国渠遗址:现位于陕西泾阳县王桥镇,存有汉代闸槽、唐代渠堤等遗迹。

对比分析:与都江堰(修建于同一时期)并称战国两大水利奇迹,但郑国渠更侧重引浊灌溉,都江堰以分流防洪为主。

文化意义:2016年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见证中国古代水利科技的卓越成就。

这一工程体现了“坏事变好事”的历史辩证法,也是战国时期列国博弈与工程技术结合的典型范例。

文章标签:郑国渠

上一篇:荆轲:悲壮英雄刺秦记 | 下一篇:京房易学谏灾异

王绾首议分封

秦朝王绾

王绾首议分封是秦朝建立初期关于实行郡县制还是分封制的一次重要政治争论。这一事件发生在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灭六国完成统一后,丞相王绾在

秦军征服巴蜀

秦朝都江堰

秦军征服巴蜀是战国末期秦国扩张战略中的关键一环,发生于公元前316年。这一军事行动不仅奠定了秦统一六国的基础,也对巴蜀地区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

王贲水淹大梁

秦朝王贲

王贲水淹大梁是秦灭六国统一战争中的关键战役,发生于公元前225年。王贲是秦国名将王翦之子,他继承了父亲的军事才能,在灭魏之战中采取水攻战术,成功

范睢远交近攻

秦朝远交近攻

范睢的“远交近攻”是战国时期秦国重要的外交战略,由魏人范睢向秦昭襄王提出,深刻影响了秦统一六国的进程。这一战略的核心在于分化瓦解对手,具体表

郑国渠灌溉关中

春秋战国郑国

郑国渠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由战国时期韩国水工郑国主持修建,始建于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元年)。该工程位于关中平原(今陕西泾阳、三原一带),

郑国渠水利工程记

秦朝郑国

《郑国渠水利工程记》 郑国渠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水利工程,始建于战国末期(公元前246年),由韩国水工郑国主持修建,属秦国关中平原灌溉系统的核心工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