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春秋战国 >> 详情

郑国渠灌溉关中

朝代:春秋战国 | 时间:2025-06-28 | 阅读:6281次
历史人物 ► 郑国

郑国渠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由战国时期韩国水工郑国主持修建,始建于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元年)。该工程位于关中平原(今陕西泾阳、三原一带),是秦国实施“疲秦计”背景下的意外成果。韩国意图通过大型工程消耗秦国国力,但最终反使关中农业生产力大幅提升,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

郑国渠灌溉关中

核心工程与技术特点:

1. 渠首选址科学:引泾水东注洛水,利用渭北台地与泾洛河道的天然落差,实现自流灌溉。渠首设在泾河出山口(今陕西王桥镇),采用“横绝”技术截流,设拦河堰抬高水位。

2. 渠系网络精密:干渠总长150余公里,宽15—30米,深3—5米,支渠系统覆盖泾阳、三原、高陵等地,形成“网格式”灌溉布局。

3. 淤灌改土效应:泾水泥沙含量高,郑国渠利用泥沙淤积改良盐碱地,《史记·河渠书》称“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使亩产达“一钟”(约合今250斤)。

历史影响:

经济层面:灌溉面积相当于汉代关中总耕地1/3,使关中成为“天府之国”,《汉书》载“衣食京师,亿万之口”。

军事意义:直接支持了秦军粮草供应,王翦灭楚时特地强调“关中粮道不绝”的重要性。

后世延续:汉代扩建为“六辅渠”,唐代设三白渠,宋代修订《水部式》管理渠务,明清仍为关中水利主干。

考古印证:

2016年考古发现郑国渠首遗迹包含引水口、拦河坝、退水闸等结构,坝体以“石囷”(竹笼装石)工艺建造,与《水经注》记载“立石囷以壅水”相符。现存唐代《水部式》残卷亦规定郑国渠分水比例,显示其管理制度化。

郑国渠作为中国古代水利标杆,体现了“因势利导”“以柔克刚”的治水智慧,其“以敌资己”的戏剧性起源更成为战略与工程结合的经典案例。

文章标签:郑国渠

上一篇:周召二公共和协治 | 下一篇:秦设立郡县制度

五国伐秦事件的始末及影响分析

春秋战国合纵

五国伐秦事件的始末及影响分析五国伐秦是战国时期列国联合对抗秦国的重要军事行动,在公元前318年至前241年间共发生五次较大规模的合纵攻秦战役,史称"五

孔子儒家思想影响深远

春秋战国孔子

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力贯穿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并延伸到东亚乃至全球。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礼”“中庸”等

商鞅变法强国梦 - 秦孝公雄心壮志

春秋战国商鞅

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深刻的社会政治改革,发生于战国时期的秦国,其核心目标是实现"富国强兵",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这场变革在秦孝公(公元前3

春申君执政改革楚国内政措施解析

春秋战国春申君

春申君(黄歇)作为战国四公子之一,在楚考烈王时期长期担任令尹(楚相),其执政期间的内政改革措施虽史料记载有限,但通过《史记》《战国策》等文献

郑国渠灌溉关中

春秋战国郑国

郑国渠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由战国时期韩国水工郑国主持修建,始建于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元年)。该工程位于关中平原(今陕西泾阳、三原一带),

郑国渠水利工程记

秦朝郑国

《郑国渠水利工程记》 郑国渠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水利工程,始建于战国末期(公元前246年),由韩国水工郑国主持修建,属秦国关中平原灌溉系统的核心工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