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五代十国 >> 详情

柴荣北伐契丹

朝代:五代十国 | 时间:2025-05-24 | 阅读:7045次
历史人物 ► 柴荣

柴荣北伐契丹是五代十国后期后周世宗柴荣针对北方辽国(契丹)发动的一次重要军事行动,也是中原政权在唐末藩镇割据后首次大规模北向收复失地的尝试。此次北伐发生于显德六年(959年),虽因柴荣突然病逝而中止,但其战略部署和短暂取得的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柴荣北伐契丹

一、历史背景与动因

1. 辽国南侵与幽云十六州问题

自后晋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今河北、山西北部)予辽国后,中原丧失北部天然屏障,契丹铁骑可长驱直入。后周建立后,辽国扶持北汉政权牵制中原,边境冲突不断。柴荣平定淮南、西取秦陇后,决心解决北方威胁。

2. 柴荣的强军政策

柴荣在位期间推行军事改革,整顿禁军为殿前军与侍卫亲军,提升战斗力。显德二年(955年高平之战)大败北汉-辽联军,为北伐奠定基础。

3. ”先南后北“战略的调整

柴荣原计划先统一南方再北伐,但见辽穆宗耶律璟在位时政局混乱(史称”睡王“时期),内部叛乱频发,遂决定趁虚北伐。

二、北伐过程与战果

1. 闪电攻势

显德六年四月,柴荣亲率大军北上,仅用42天攻占辽国控制的益津关(今河北霸州)、瓦桥关(今河北雄县)、淤口关(今河北信安),收复宁州(今河北青县)、莫州(今河北任丘)、瀛州(今河北河间)三州十七县。

2. 军事战术特点

- 水陆并进:利用永济渠漕运补给,陆军沿太行山东麓快速推进。

- 分化策略:招降辽国汉人将领,如瀛州刺史高彦晖率城归顺。

- 情报优势:辽军未预料后周突然北伐,前线兵力空虚。

3. 战略目标调整

原计划直取幽州(今北京),但攻至涿州时,辽军重兵集结,加之柴荣突发重病(一说疟疾),被迫撤军。六月返京后柴荣病逝,其子柴宗训年幼,赵匡胤次年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北伐终止。

三、历史意义与局限

1. 战略价值

- 证明中原军队具备击败辽军的实力,提振了汉人士气。

- 为北宋北伐树立模板,赵匡胤设置封桩库计划赎买幽云,实受柴荣启发。

2. 后世评价争议

- 司马光资治通鉴》认为仓促北伐消耗国力;

- 王夫之《读通鉴论》则赞其“规模弘远”,若成功可改写宋辽格局。

3. 未竟之憾

辽穆宗事后加强南京(幽州)防御,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北伐时已难复制柴荣的速胜,高粱河之败与此形成对比。

四、延伸知识

地理因素:柴荣收复的瀛、莫二州地处白沟河以南,成为宋辽后期边界(澶渊之盟划定)的雏形。

军事遗产:后周禁军精锐被北宋继承,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即凭借此系统政变夺权。

文化影响:幽云汉人的归属感问题延续至宋,欧阳修《新五代史》特意记载瀛州百姓迎周军“持牛酒犒师”。

柴荣北伐虽功败垂成,但其展现的战略眼光和中原政权恢复疆域的意志,成为五代十国转向统一的关键节点。

文章标签:

上一篇:许浑登咸阳楼 | 下一篇:陆秀夫负帝投海

周行逢据湖南

五代十国马殷

周行逢是五代十国时期割据湖南的地方军阀,其统治时期(约953—962年)正处于中原王朝更替频繁的动荡阶段。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其据湘史实:一、崛起背景

赵匡胤崛起后周

五代十国赵匡胤

赵匡胤(927年-976年)作为宋朝开国皇帝,其崛起于后周的历史进程是一场集军政谋略、政治博弈与时代机遇于一体的典型范例。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

柴荣北伐契丹

五代十国柴荣

柴荣北伐契丹是五代十国后期后周世宗柴荣针对北方辽国(契丹)发动的一次重要军事行动,也是中原政权在唐末藩镇割据后首次大规模北向收复失地的尝试。

李璟南唐中主

五代十国李璟

李璟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的第二位君主,史称南唐中主,公元943年至961年在位。他是南唐开国皇帝李昪的长子,继位后承袭父亲基业,统治南唐近二十年。李璟

柴荣北伐契丹

五代十国柴荣

柴荣北伐契丹是五代十国后期后周世宗柴荣针对北方辽国(契丹)发动的一次重要军事行动,也是中原政权在唐末藩镇割据后首次大规模北向收复失地的尝试。

五代时期的商业贸易发展

五代十国柴荣

以下是关于五代时期商业贸易发展的详细分析:1. 区域经济格局的演变 五代时期(907-960年)虽政权更迭频繁,但商业活动仍呈现区域性特点。南方诸国(如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