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荣北伐契丹
朝代:五代十国 | 时间:2025-05-24 | 阅读:7045次历史人物 ► 柴荣
柴荣北伐契丹是五代十国后期后周世宗柴荣针对北方辽国(契丹)发动的一次重要军事行动,也是中原政权在唐末藩镇割据后首次大规模北向收复失地的尝试。此次北伐发生于显德六年(959年),虽因柴荣突然病逝而中止,但其战略部署和短暂取得的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一、历史背景与动因
1. 辽国南侵与幽云十六州问题
自后晋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今河北、山西北部)予辽国后,中原丧失北部天然屏障,契丹铁骑可长驱直入。后周建立后,辽国扶持北汉政权牵制中原,边境冲突不断。柴荣平定淮南、西取秦陇后,决心解决北方威胁。
2. 柴荣的强军政策
柴荣在位期间推行军事改革,整顿禁军为殿前军与侍卫亲军,提升战斗力。显德二年(955年高平之战)大败北汉-辽联军,为北伐奠定基础。
3. ”先南后北“战略的调整
柴荣原计划先统一南方再北伐,但见辽穆宗耶律璟在位时政局混乱(史称”睡王“时期),内部叛乱频发,遂决定趁虚北伐。
二、北伐过程与战果
1. 闪电攻势
显德六年四月,柴荣亲率大军北上,仅用42天攻占辽国控制的益津关(今河北霸州)、瓦桥关(今河北雄县)、淤口关(今河北信安),收复宁州(今河北青县)、莫州(今河北任丘)、瀛州(今河北河间)三州十七县。
2. 军事战术特点
- 水陆并进:利用永济渠漕运补给,陆军沿太行山东麓快速推进。
- 分化策略:招降辽国汉人将领,如瀛州刺史高彦晖率城归顺。
- 情报优势:辽军未预料后周突然北伐,前线兵力空虚。
3. 战略目标调整
原计划直取幽州(今北京),但攻至涿州时,辽军重兵集结,加之柴荣突发重病(一说疟疾),被迫撤军。六月返京后柴荣病逝,其子柴宗训年幼,赵匡胤次年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北伐终止。
三、历史意义与局限
1. 战略价值
- 证明中原军队具备击败辽军的实力,提振了汉人士气。
- 为北宋北伐树立模板,赵匡胤设置封桩库计划赎买幽云,实受柴荣启发。
2. 后世评价争议
- 王夫之《读通鉴论》则赞其“规模弘远”,若成功可改写宋辽格局。
3. 未竟之憾
辽穆宗事后加强南京(幽州)防御,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北伐时已难复制柴荣的速胜,高粱河之败与此形成对比。
四、延伸知识
地理因素:柴荣收复的瀛、莫二州地处白沟河以南,成为宋辽后期边界(澶渊之盟划定)的雏形。
军事遗产:后周禁军精锐被北宋继承,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即凭借此系统政变夺权。
文化影响:幽云汉人的归属感问题延续至宋,欧阳修《新五代史》特意记载瀛州百姓迎周军“持牛酒犒师”。
柴荣北伐虽功败垂成,但其展现的战略眼光和中原政权恢复疆域的意志,成为五代十国转向统一的关键节点。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