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五代十国 >> 详情

范延光兵变反晋

朝代:五代十国 | 时间:2025-06-06 | 阅读:9534次
历史人物 ► 石敬瑭

范延光兵变反晋是五代十国时期后晋天福二年(937年)发生的一次重大叛乱事件。范延光时任后晋天平军节度使,联合其他势力举兵反抗后晋高祖石敬瑭的统治,成为后晋初期最严重的内部军事危机之一。

范延光兵变反晋

背景与起因

1. 石敬瑭的统治合法性争议:石敬瑭依靠契丹支持建立后晋,割让幽云十六州并称“儿皇帝”,引发部分汉族将领不满。范延光作为后唐旧将,对石敬瑭的屈辱政策持批判态度。

2. 藩镇权力矛盾:范延光镇守魏博等要地,手握重兵,而石敬瑭推行中央集权,削弱节度使权力,双方矛盾激化。

3. 个人恩怨:范延光曾被石敬瑭猜忌,虽表面加封同平章事,实则被暗中监视,促使他铤而走险。

叛乱过程

起兵准备:937年四月,范延光秘密联络义成军节度使符彦饶、潼州叛将张从宾等,计划分兵进攻后晋都城汴梁(今开封)。

初期攻势:张从宾先攻陷河阳(今河南孟州),杀皇子石重信;符彦饶在滑州响应。范延光主力攻占(今河南浚县),威胁汴梁东面。

朝廷应对:石敬瑭派杨光远、杜重威等将领平叛。杨光远采取分化策略,拉拢符彦饶倒戈,削弱叛军联盟。

结果与影响

1. 叛乱失败:938年,范延光困守邺城(今河北临漳),因部将投降而被迫请降。石敬瑭避免将其处死,改封高官以安抚藩镇。

2. 后续清算:符彦饶因反复无常被诛杀;张从宾战败投河自尽。范延光虽免死,但于939年被杨光远以“谋复反”为由灭族。

3. 政治震荡:叛乱暴露后晋军事依赖契丹的脆弱性,加剧了中央与藩镇的信任危机,为后晋末年杜重威等降辽事件埋下伏笔。

扩展知识

范延光叛乱反映出五代时期“兵强马壮者为天子”的畸形政治生态,藩镇动辄叛附成为常态。

石敬瑭处理叛乱时妥协与镇压并用,体现了五代君主在权力平衡中的两难困境。

该事件与同期吴权在白藤江之战击败南汉(938年)形成对比,凸显中原与南方政权不同的统治稳定性。

范延光兵变虽以失败告终,但深刻揭示了后晋政权内部分裂和外交依附的致命缺陷,成为十世纪初中原政局动荡的典型缩影。

文章标签:

上一篇:诗仙李白醉长安 | 下一篇:柳永词婉约风流

李璟败于后周

五代十国李璟

李璟(916年-961年),即南唐元宗,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的第二位君主。他在位期间(943年-961年),南唐国力逐渐衰落,最终在与后周的战争中遭受重大失败

杨光远勾结契丹

五代十国石敬瑭

关于杨光远勾结契丹一事,主要见于五代十国时期的后晋政权统治阶段的历史记载。杨光远是后晋将领,其事迹与契丹(辽国)的勾结行为成为这一时期藩镇割

马希萼兄弟相残

五代十国马殷

马希萼兄弟相残是五代十国时期南楚政权内部权力斗争的重要事件,反映了当时割据政权中常见的宗室倾轧现象。以下从历史背景、事件经过和深层影响三个方

刘言逐边镐复楚

五代十国边镐

刘言逐边镐复楚是五代十国时期南楚政权内斗的重要事件,发生于公元948年至951年间,反映了割据政权内部将帅权力斗争的典型特征。以下从背景、过程、影响

孟知祥割据史话

五代十国石敬瑭

孟知祥割据史话:五代十国时期的后蜀奠基者孟知祥(874年-934年),字保胤,邢州龙冈(今河北邢台)人,是五代十国时期后蜀政权的实际奠基者。其割据过

后晋亡于契丹

五代十国石敬瑭

后晋(936年-947年)是五代时期的第三个中原王朝,由石敬瑭建立,其灭亡与契丹(辽朝)的关系密切,是中原政权“以地事夷”策略失败的典型案例。以下是后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