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晋朝 >> 详情

桓彝忠烈死国难

朝代:晋朝 | 时间:2025-06-18 | 阅读:8952次
历史人物 ► 桓彝

桓彝(276—328),字茂伦,东晋名臣、军事将领,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人,是东晋初期抗击叛乱的重要人物。他是桓温之父,其忠烈事迹主要体现在苏峻之乱中的壮烈殉国。

桓彝忠烈死国难

1. 桓彝的早期经历与政治背景

桓彝出身士族,年少时以清正刚直闻名,与名士庾亮温峤等交好。西晋末年为避战乱南渡,成为琅琊王司马睿(后为晋元帝)的亲信,参与东晋建立。东晋初期政局不稳,外有北方胡族威胁,内有门阀斗争与地方割据。桓彝历任宣城内史、散骑常侍等职,以清廉刚正著称。

2. 苏峻之乱中的抗争

327年,权臣苏峻联合祖约叛乱,攻破建康(今南京),控制朝廷。桓彝时任宣城内史,面对叛军攻势,他坚决抵抗,誓言“义在致节,岂可偷生”。他组织军民固守泾县(今安徽泾县),但因孤立无援,最终城破。桓彝被叛军俘虏后拒绝投降,始终骂贼不屈,于328年被苏峻部将韩晃杀害,时年53岁。

3. 忠烈精神的评价与影响

气节垂范:桓彝之死被东晋朝野视为忠臣楷模,其子桓温后成为权臣,虽争议颇多,但始终以父亲忠义为荣。唐代编修的《晋书》将其列入“忠义传”,称其“临难不苟”。

家族与政局:桓彝殉国后,其家族地位提升。桓温凭借父亲声望崛起,一度掌控东晋朝政,甚至意图篡位,反映出东晋士族政治的复杂性。

军事战略意义:桓彝在苏峻之乱中的抵抗延缓了叛军扩张,为温峤、陶侃等平叛势力的集结争取了时间。

4. 历史争议与细节补充

动机分析:有学者认为桓彝的抵抗包含对东晋朝廷的忠诚,也有保全地方士族利益的考量。

地理因素:宣城地处江东要冲,桓彝的防线客观上牵制了叛军对三吴地区的渗透。

纪念与追赠:晋成帝平定叛乱后,追赠桓彝为廷尉卿,谥号“简”,后改谥“忠贞”。南朝刘宋时,其祠庙被列入国家祭祀。

桓彝的事迹体现了东晋士大夫在乱世中对“忠孝节义”价值观的坚守,也揭示了门阀政治下个人命运与家族利益的交织。他的死亡不仅是个人悲剧,更是东晋初期权力重构的标志性事件之一。

文章标签:桓彝

上一篇:陆逊的智勇双全 | 下一篇: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郗鉴保全兖州

晋朝祖逖

郗鉴保全兖州是东晋初期一次重要的军事防御事件,展现了郗鉴作为军事将领和政治家的卓越才能。以下从背景、过程、策略和影响等方面展开分析: 背景1. 时

干宝搜神记价值

晋朝干宝

《搜神记》是东晋史学家干宝所著的一部志怪小说集,成书于公元4世纪,是中国古代志怪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具有多重历史、文学和文化价值。 一、历史价值

文学家陆机与晋朝文学繁荣

晋朝陆机

陆机(261年-303年),字士衡,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西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与其弟陆云并称“二陆”,是西晋文学繁荣期的代表性人物之一。陆机

顾恺之绘画艺术研究

晋朝顾恺之

顾恺之(约345—406年),东晋杰出画家、绘画理论家,被誉为“中国画祖”“传神写照之祖”,其艺术成就与理论贡献对中国绘画史影响深远。以下从多个维度

桓彝忠烈死国难

晋朝桓彝

桓彝(276—328),字茂伦,东晋名臣、军事将领,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人,是东晋初期抗击叛乱的重要人物。他是桓温之父,其忠烈事迹主要体现在苏峻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