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秦朝 >> 详情

胡亥篡位称帝

朝代:秦朝 | 时间:2025-06-22 | 阅读:2198次
历史人物 ► 胡亥

胡亥篡位称帝是秦朝历史上的重大政治事件,其过程充满阴谋与血腥。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和《李斯列传》记载,事件的核心脉络如下:

胡亥篡位称帝

一、沙丘之谋的背景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东巡途中病逝于沙丘宫(今河北广宗)。按秦制,长子扶苏本应继承帝位,但宦官赵高丞相李斯出于各自利益,决定隐瞒始皇死讯,篡改遗诏。此时胡亥作为始皇第十八子,本无继承资格,但其性格懦弱且与赵高关系密切,成为政变工具。

二、篡位的具体步骤

1. 密不发丧:赵高将始皇遗体置于辒辌车中,每日伪装进膳,掩盖死亡事实,同时加速返回咸阳。

2. 胁迫李斯:赵高以"扶苏即位必重用蒙恬替代李斯"为威胁,说服掌管诏书印信的丞相李斯参与阴谋。

3. 伪造诏书:二人伪造《始皇遗诏》立胡亥为太子,并炮制赐死扶苏、蒙恬的伪诏。扶苏在接到假诏后自刎于上郡军营。

4. 血腥清洗:胡亥登基后(即秦二世),在赵高唆使下诛杀兄弟姐妹二十余人,包括将十二皇子戮死于咸阳街市,十公主被车裂示众。

三、政治后果与史学争议

司马迁在《史记》中明确指出"胡亥诈立"的性质。现古发现如北大藏西汉竹简《赵正书》却记载始皇主动传位胡亥,引发学界争议。但从政治逻辑看,扶苏作为屯边监军、手握兵权的长子,更符合政权交接常态。胡亥得位后暴政亡国的结局(公元前207年秦亡),也侧面印证其合法性缺失导致的统治危机。

四、制度漏洞分析

此事件暴露秦代继位制度的致命缺陷:

缺乏公开的遗嘱认证机制

丞相与中车府令(赵高职务)权力制衡失效

军权与继承权未形成制度性绑定

这些漏洞为东汉以后确立"顾命大臣+尚书台+禁军协同"的新皇位交接制度提供了历史教训。

文章标签:胡亥

上一篇:孟尝君食客三千众 | 下一篇:霍光辅政中兴

秦始皇五次巡游记

秦朝秦始皇

秦始皇五次巡游是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政治活动,不仅展现了秦帝国的威仪,也深刻影响了后世帝王巡狩制度。以下是依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等史料整理的

秦朝宗教信仰考据

秦朝秦朝

秦朝的宗教信仰呈现多源融合的特点,既继承先秦传统又体现帝国统一的政治需求,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官方祭祀体系的制度化1. 畤祭与五帝崇拜

秦朝徭役制度探究

秦朝秦朝

秦朝徭役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王朝实施的重要赋役体系,其特点在于法律化、强制性与严苛性,深刻反映了法家思想指导下的国家治理逻辑。以下

秦朝服饰与生活习俗

秦朝秦朝

秦朝服饰与生活习俗的考据主要基于文献记载、出土文物及考古发现。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王朝,秦人服饰与习俗既有周文化的传承,又体现出军

胡亥暴政亡秦

秦朝胡亥

胡亥暴政亡秦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短命王朝教训,其统治加速了秦帝国的崩溃。作为秦二世皇帝,胡亥在位期间(前210—前207年)的种种暴行与政策失误,结合

秦代宫廷政治斗争

秦朝胡亥

秦代宫廷政治斗争是围绕中央集权与宗室、外戚、功臣等多方势力博弈展开的,其核心在于秦始皇巩固统一帝国过程中的权力重构与镇压反抗。以下从多个维度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