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五代十国 >> 详情

后晋高祖石敬瑭割燕云

朝代:五代十国 | 时间:2025-05-20 | 阅读:7362次
历史人物 ► 石敬瑭

后晋高祖石敬瑭割燕云

后晋高祖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具争议的事件,对中原王朝的边防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是关于这一事件的具体分析:

1. 历史背景

石敬瑭原为后唐将领,因与末帝李从珂矛盾激化,于936年勾结契丹(辽国)发动叛乱。为换取辽太宗耶律德光的支持,石敬瑭承诺割让燕云十六州(今河北、山西北部),并自称“儿皇帝”,向辽国称臣纳贡。

2. 割让的领土范围

燕云十六州包括幽州(今北京)、蓟州瀛州、莫州、涿州檀州顺州、新州、妫州、儒州、武州、云州(今大同)、应州朔州蔚州、寰州。这一地区地势险要,是中原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天然屏障。

3. 战略影响

- 边防崩溃:割让后,中原王朝失去长城防线,华北平原门户洞开,导致辽、金、蒙古等政权得以长驱直入。

- 经济与军事失衡:燕云地区农业发达,人口稠密,割让后中原王朝的财赋和兵源大幅减少。

- 长期对峙局面:北宋为收复燕云多次北伐(如雍熙北伐),均以失败告终,直至1368年明朝建立才彻底收复。

4. 政治与道德争议

- 石敬瑭的行为被后世视为“卖国”,尤其“儿皇帝”的屈辱称号备受谴责。

- 部分学者认为,石敬瑭在当时的困境下选择妥协是现实考量,但代价过高。

5. 后续历史发展

- 辽国通过统治燕云十六州加速汉化,形成“南北面官”制度。

- 金灭辽后继承该地区,成为南下灭北宋的重要基地。

- 元朝时期,燕云地区成为大都(北京)核心区,奠定了后世首都的基础。

这一事件不仅改变了10世纪中国的政治版图,也为后世中原王朝的边防政策提供了深刻教训。

文章标签:

上一篇:唐朝的科举制度发展 | 下一篇:司马光资治通鉴编

五代十国经济与贸易

五代十国周世宗

五代十国时期(907-979年)是中国历史上分裂割据的时代,经济与贸易在战乱与政权更迭中呈现出独特的发展模式。以下是该时期经济与贸易的主要特点和相关史

后周太祖郭威改革

五代十国郭威

后周太祖郭威(904-954年)是五代时期后周的建立者,他在位期间(951-954年)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为后周乃至北宋初年的政治、经济制度奠定了基础。其

李存孝勇冠三军

五代十国李存孝

李存孝(?-894年),本名安敬思,沙陀族,唐末五代时期名将,以骁勇善战著称,被誉为"五代第一猛将"。其生平事迹虽在《旧五代史》《新五代史》等正史中

李嗣源治国有道

五代十国李嗣源

李嗣源(867年-933年),后唐明宗,五代十国时期后唐第二位皇帝,在位期间(926年-933年)以勤政爱民、改革弊政著称,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少数由藩镇节度

景延广争议宰相

五代十国石敬瑭

景延广是五代后晋时期颇具争议的权臣,其生平事迹在《旧五代史》《新五代史》等史籍中有详细记载。以下是关于他的几个关键争议点及历史背景的分析: 1.

王晏球大破契丹

五代十国石敬瑭

王晏球大破契丹是五代后唐时期中原政权抗击北方契丹南侵的重要军事胜利,发生于后唐明宗天成三年(928年)。此役展现了王晏球卓越的军事才能,也反映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