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宋朝 >> 详情

司马光资治通鉴编

朝代:宋朝 | 时间:2025-05-20 | 阅读:5201次
历史人物 ►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编年体通史,由北宋著名史学司马光主持编纂。该书以时间为序,记载了从战国时期(公元前403年)到五代十国(公元959年)共1362年的历史,涵盖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以下是关于《资治通鉴》的详细内容:

司马光资治通鉴编

1. 编纂背景与目的

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的初衷是为统治者提供历史借鉴,总结历代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他认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故取名《资治通鉴》。该书历时19年完成,参与编纂的还有刘恕、范祖禹等学者。

2. 内容与结构

《资治通鉴》共294卷,分为周纪、秦纪、汉纪、魏纪、晋纪、宋纪、齐纪、梁纪、陈纪、隋纪、唐纪、后梁纪、后唐纪、后晋纪、后汉纪、后周纪等部分。每卷以年代为序,详细记载重大历史事件,并附有司马光的评论(“臣光曰”)。

3. 史料来源与考据

司马光广泛参考了正史、野史、碑刻、文集等资料,并对史料进行严格考辨,力求真实可靠。例如,他对《史记》《汉书》《后汉书》等正史中的记载进行了补充和修正。

4. 历史价值

《资治通鉴》不仅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文献,还因其严谨的编纂方法和深刻的史学思想,被誉为“史家之绝唱”。它对后世史学、政治学、军事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5. 影响与评价

历代学者对《资治通鉴》评价极高。清代学者王鸣盛称其为“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近代学者梁启超认为该书“叙事简明,论断精当,为史家之模范”。

6. 相关扩展知识

- 《通鉴纲目》:南宋朱熹根据《资治通鉴》改编的简本,强调纲目体例。

- 《续资治通鉴》:清代毕沅编纂,续写宋元明历史,补足《资治通鉴》未涵盖的时期。

- 胡三省注:元代学者胡三省为《资治通鉴》作注,补充了大量地理、职官等背景知识。

7. 现代意义

《资治通鉴》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蕴含了丰富的治国理政智慧。其“以史为鉴”的思想对现代管理、决策仍有重要参考价值。

《资治通鉴》作为中国古代史学的巅峰之作,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刻的历史洞察力,至今仍为学界所推崇。

文章标签:资治通鉴

上一篇:后晋高祖石敬瑭割燕云 | 下一篇:张士诚抗元起义

岳飞抗金史略

宋朝岳飞

岳飞抗金史略岳飞(1103—1142),字鹏举,南宋抗金名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民族英雄。他率领的“岳家军”以军纪严明、战斗力强著称,在抗金战争中

宋代医学发展

宋朝钱乙

宋代是中国医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在继承前代医学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许多创新性的理论和实践。以下是宋代医学发展的几个主要方面:1. 官修医书的编纂

包拯铁面青天传

宋朝包拯

《包拯铁面青天传》是一部以北宋名臣包拯为主角的文学作品,其核心基于历史人物包拯(999—1062年)的真实事迹,但融合了民间传说和艺术加工。包拯字希仁

司马光资治通鉴编

宋朝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编年体通史,由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纂。该书以时间为序,记载了从战国时期(公元前403年)到五代十国(公元959

司马光资治通鉴编

宋朝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编年体通史,由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纂。该书以时间为序,记载了从战国时期(公元前403年)到五代十国(公元959

五代十国时期的传世文献综述

五代十国资治通鉴

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和动荡的时代,这一时期的文化和学术成果虽然受到战争和政治动荡的影响,但仍有许多传世文献留存至今。以下是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