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五代十国 >> 详情

苏逢吉擅权误国

朝代:五代十国 | 时间:2025-05-24 | 阅读:2011次
历史人物 ► 刘知远

苏逢吉是五代十国时期后汉政权的重要权臣,其擅权误国的行为对后汉的短命统治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从历史事实出发,对其作用进行详细分析:

苏逢吉擅权误国

1. 构陷功臣,破坏军政基础

苏逢吉在后汉高祖刘知远时期任枢密使,利用职权排除异己。史载其诬陷大将史弘肇"谋反",导致这位开国功臣被诛杀。此案牵连甚广,包括杨邠、王章等宿将被清洗,严重削弱了后汉军事力量。郭威起兵反抗时,朝廷已无可用之将,与此直接相关。

2. 滥刑敛财,激化社会矛盾

《旧五代史》记载苏逢吉主政时"用法深刻,好行杀戮"。其创"贼律",规定"盗一钱以上皆死",甚至将"贼"概念扩大到反抗官吏的百姓。在长安西市处决犯人时,为震慑民众,故意将尸体解剖陈列,这种恐怖统治导致民怨沸腾。

3. 制度破坏与权力垄断

苏逢吉破坏中书门下制度,将决策权集中于枢密院。为排挤宰相李涛,指使党羽弹劾其"不称职",自己则兼任同平章事,形成行政军事一手抓的局面。其子苏禹珪也被安插为翰林学士,形成家族垄断。

4. 战略失误与边防危机

948年契丹南侵时,苏逢吉否决郭威坚壁清野的建议,强令各镇出兵野战。结果汉军在邢州遭埋伏大败,损失精兵三万。战后又拒绝补充边防,导致河北防务空虚,为郭威叛变埋下伏笔。

5. 文化政策倒退

苏逢吉废除刘知远恢复的科举制,推行"荐举制",实际是卖官鬻爵。据《册府元龟》记载,其党羽卖一个县令职位索贿高达三百缗,造成官僚素质严重下降。还迫害文士,太常博士张铸因讥讽朝政被流放岭南。

历史背景补充:

苏逢吉的专权反映五代藩镇文官化的弊端。其出身河东节度使幕府,将藩镇中"牙兵政治"的野蛮作风带入中央。951年郭威攻破开封时,苏逢吉最终自焚而死,其权臣生涯恰是五代"骄兵逐帅,擅废立"政治生态的典型缩影。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评价:"逢吉之恶,甚于弑君",可见其历史恶名。

文章标签:

上一篇:李靖战神定边疆 | 下一篇:宋高宗南迁纪事

陶穀后周外交能臣

五代十国柴荣

陶穀是五代十国时期后周的重要外交能臣,其政治与外交贡献在乱世中尤为突出。作为后周世宗柴荣信任的谋臣,他在后周与南唐、契丹等政权的外交周旋中展

李守贞叛乱据河中

五代十国李守

李守贞叛乱是五代十国时期后汉朝的一场重大军事叛乱,发生于948年至949年。李守贞为后汉大将,历任邠州节度使、河中节度使等职,因权倾朝野而遭隐帝刘承

前蜀后主王衍的荒淫

五代十国王衍

前蜀后主王衍(899—926年)是五代十国时期前蜀的第二位君主,在位期间(918—925年)以荒淫奢靡著称,其统治加速了前蜀的衰亡。根据《旧五代史》《新五代

吴国杨行密的江淮争霸

五代十国杨行密

吴国杨行密的江淮争霸是晚唐五代十国时期淮南地区重要的历史事件。杨行密(852-905),原名行愍,字化源,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是五代十国时期吴

后汉高祖刘知远建国

五代十国刘知远

后汉高祖刘知远是五代十国时期后汉政权的建立者。他出身沙陀族,原名刘暠,早年投身军旅,凭借战功逐渐崛起。后晋时期,刘知远担任河东节度使,镇守太

契丹与后晋的关系

五代十国刘知远

契丹与后晋的关系是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政权与游牧民族之间复杂互动的典型代表,具有鲜明的政治、军事和外交特征。以下是关于两者关系的详细分析: 一、石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