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西周 >> 详情

散宜生献宝救昌

朝代:西周 | 时间:2025-06-17 | 阅读:3000次
历史人物 ► 散宜生

散宜生献宝救昌出自《史记·周本纪》,讲述西周开国功臣散宜生为营救周文昌(西伯昌),向商纣王进献珍宝,最终促成文王获释的历史事件。

散宜生献宝救昌

背景与事件经过:

1. 商纣王的猜忌与囚禁:商纣王帝辛周文王姬昌在诸侯中威望日盛,加之崇侯虎进谗言称文王“积善累德,诸侯皆向之”,遂将文王囚禁于羑里(今河南安阳汤阴县)。

2. 散宜生的策略:作为文王的核心谋臣,散宜生与太颠闳夭等商议营救之策。他们深知纣王贪图财货美色,便收集稀有珍宝,包括有莘氏、骊戎文马(毛色斑斓的骏马)、熊罴九驷(三十六匹猛兽皮毛)及奇珍异宝,通过纣王宠臣费仲进献。

3. 纣王的反应:纣王见宝物大喜,尤其对有莘氏极为满意,声称:“此一物()足以释西伯,况其多乎!”遂释放文王,并赐其弓矢斧钺,授权征伐。

历史意义与延伸知识:

政治智慧:散宜生洞察纣王昏聩,以“投其所好”的策略化解危机,展现早期中国政治斗争中“柔术”的运用。

周族的崛起:文王获释后加速灭商准备,其子武王最终伐纣成功。散宜生与姜尚(吕尚)、南宫适等并列为“文王四友”,成为周朝开国重臣。

文献记载差异:《竹书纪年》未载此事,而《史记》与《帝王世纪》均强调献宝细节,可能反映汉代对“德政”与“权谋”并重的历史叙事取向。

考古佐证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和青铜器铭文虽未直接提及此事,但商末“人牲”“玉器殉葬”的盛行,印证了纣王对珍宝的贪欲。

散宜生的历史评价:

西汉刘向《说苑》称其“善谋而能事主”,后世常将其作为“贤臣逢明主”的典范。其献宝之举看似妥协,实为保存周族实力的关键一步,体现了“小忍成大谋”的政治哲学。

文章标签:

上一篇:夏商青铜器纹饰研究 | 下一篇:屈原投江殉楚国

周召共和与政权过渡

西周共和

周召共和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政权过渡时期,发生于西周晚期(公元前841年—公元前828年),因周厉王暴政引发“国人暴动”后,由周公、召公两大贵族共

周天子与诸侯关系

西周周公

周天子与诸侯的关系是中国早期封建制度的核心内容,这一关系以“封邦建国”为基础,通过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维系,其演变过程反映了西周至春秋战

西周军队与战争技术

西周镐京

西周军队与战争技术是中国早期军事发展的重要阶段,其特点体现了从商周到封建制度的军事转型。以下是基于考古与文献(如《诗经》《尚书》《左传》及金

周人的祖先崇拜

西周周公

周人的祖先崇拜是周代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了其政治制度、社会结构和伦理观念。周人通过祭祀祖先强化宗法制度,维护统治合法性,并构建了

散宜生救文王归

西周散宜生

散宜生救文王归,这一事件发生在商末周初,是西周建国历程中的关键转折点,涉及政治博弈、部族联盟与谋略智慧。以下从史实角度展开分析:1. 历史背景:

散宜生献宝救文王

西周散宜生

散宜生献宝救文王是记载于《史记·周本纪》中的著名历史事件,反映了周朝初期政治智慧与战略博弈。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分析: 历史背景 商纣王时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