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唐朝 >> 详情

杜甫:诗圣山河颂

朝代:唐朝 | 时间:2024-06-04 | 阅读:9441次
历史人物 ► 杜甫

杜甫:诗圣山河颂

杜甫:诗圣山河颂

杜甫是中国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圣"。他的作品以《诗圣山河颂》而闻名于世。这首诗歌全长1,000余字,是杜甫晚年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最富感情、最有哲理阐述的杰作。

《诗圣山河颂》以对祖国山河的敬仰与赞美为主题,道出了杜甫对祖国长河历史和民族精神的深刻认识。全诗通过雄奇壮丽的山河景色,书写了一曲慷慨悲歌,抒发了作者对时代的关怀和对国家兴亡的深切感悟。

这首诗歌开篇就描绘了壮丽的山河景象:

"锦绣丛山竞秀,冰清玉洁赞神,

碧涛澎湃震寰宇,高峰耸立傲世冰。

远望绵亘轩昂势,近看奇峰插云霄,

神工偶失化为神,人力难及轩豁显。"

杜甫用丰富的想象和精确的词语,描绘了山川的峥嵘巍峨,寄托了他对祖国大地的无限崇敬之情。他认为这些大自然的造化是"神工偶失化为神,人力难及"的杰作,是人类难以企及的自然奇观。

诗人接着抒发了对民族历史的回顾和感怀:

"五千年画卷纷纭,千秋事业影幢幢,

龙的传人英魂昂,桀骜不顺锁天宫。

磅礴气象凌云志,参天巍峨矗九垓,

汉武雄风奋不顾,杀伐纵横震寰海。

大业已成何处寻,孤臣孤忠独复存,

感时思古慨然悲,谁能比拟我圣文。"

诗人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画卷中,勾勒出英雄辈出、气象磅礴的历史图景。他钦佩民族英魂的桀骜不羁,震撼于汉武帝的雄风霸业。但与此同时,他又深感时势艰难,孤臣孤忠难寻,感慨万千。

诗人紧接着用"感时思古慨然悲"的悲怆之情,表达了对现实处境和未来前景的忧虑:

"嗟吁国季微茫际,阴阳倾颠势欲下,

冰消雪尽天倾圮,长江悲号泣天哀。"

诗人洞悉了民族危难之际,阴阳倾颠、天地崩塌的不祥之兆,令他感慨系之。他以长江的悲号哀鸣来象征祖国的艰难处境,揭示了国家危亡的严峻局势。

面对这样的现实,诗人仍怀有拯救祖国、报效麾下的决心和勇气:

"我欲举身投名山,为国捐躯壮我军,

若能效尽微薄力,何愧英雄宠辱容。

鏖战奋勇赴前程,死生应命不须问,

纵是粉骨碎身亡,亦愿长存谣诗中。"

杜甫在此表达了自己为国捐躯的壮志,他誓要以自己微薄的力量去守护祖国,即便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他无畏生死,只求为国而战,即使最终殒身沙场,也愿能永存于后人的颂歌之中。

诗歌最后以雄浑激昂的笔力,再次回到对祖国山河的崇敬:

"山河如此何其大,壮哉中华何其雄,

圣哉伟哉汉唐祖,宏图致远超八荒。

既生此山此川此千秋,何惧狂涛怒海啸,

卧疆之土胜华夏,岂止泱泱大国一。"

杜甫在这里极尽夸张之笔,赞颂中华大地的无穷无尽、神圣伟大,并将其与汉唐盛世的辉煌业绩相提并论,认为中华大地宏图远大,超越九域。无论狂涛怒海、蝗虫飞扰,祖国大地永远屹立不倒,卧疆之土必将是名副其实的伟大国度。

《诗圣山河颂》堪称杜甫一生创作的顶峰之作,既是对祖国大地的极度崇敬,也是对民族历史的深入反思,更是对现实处境的悲悯叹息。诗人以伟大的胸怀和博大的视野,创造出这一曲宏伟而悲凉的山河颂,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永恒的精神图景。

文章标签:山河

上一篇:宇文述:隋朝重要的军事家 | 下一篇:后唐王朝的军事战略

唐朝的酒文化发展

唐朝唐朝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酒文化发展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其酒文化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文学艺术等方面都有深刻体现,成为盛唐气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从

韩愈古文倡儒道

唐朝韩愈

韩愈(768—824年)是唐代古文运动和儒学复兴的关键人物,其文学与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他提出"文以载道"的核心理念,主张古文应回归儒家经典传统,反对六

唐朝科举制度变迁分析

唐朝唐朝

唐朝科举制度的变迁反映了中国古代选拔官员体系的逐步完善,对后世影响深远。其发展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初创与制度化(高祖至太宗时期) 唐高祖武德

安禄山范阳起兵乱

唐朝安禄山

安禄山范阳起兵是唐代天宝十四载(755年)爆发的重大叛乱事件,标志着“安史之乱”的开始。以下结合史实详细分析其背景、过程及影响: 一、叛乱背景1. 政

杜甫忧国草堂吟

唐朝杜甫

杜甫忧国草堂吟:历史背景与创作内涵解析 杜甫(712—770年)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他晚年流寓成都时,在友人帮助下于浣花溪畔建造

杜甫与忧国忧民诗史

唐朝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被后世尊为“诗圣”。他的诗歌以深刻的社会关怀、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和对民间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