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春秋战国 >> 详情

张仪连横破纵计谋

朝代:春秋战国 | 时间:2025-06-10 | 阅读:8196次
历史人物 ► 张仪

张仪连横破纵是战国时期著名纵横家张仪为秦国推行的一种外交战略,旨在破解六国"合纵抗秦"的联盟体系。其核心是通过分化、拉拢与威慑相结合的手段瓦解东方诸国的联合,为秦国统一奠定基础。

张仪连横破纵计谋

一、历史背景

1. 合纵的形成:公元前333年,公孙衍(犀首)倡导"合纵",魏、赵、韩、燕、楚五国结盟抗秦,齐虽未直接加入但暗中支持。

2. 秦国的困境:函谷关以东六国联合对秦形成战略包围,尤其前318年五国联军攻秦虽败,仍暴露秦国面临的地缘危机。

二、张仪的连横策略与实施

1. 远交近攻的雏形

- 拉拢齐楚:张仪利用齐楚矛盾,以"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楚怀王与齐断交(前313年),后毁约激化楚齐对立。

- 魏韩臣服:通过军事打击与外交胁迫,迫使魏国献上郡(前328年)、韩国割让宜阳(前307年),将秦国势力推进至中原腹地。

2. 心理战与威慑

- "虎狼之国"形象塑造:张仪刻意夸大秦军战力,如扬言"秦兵折韩魏之脊",制造恐惧心理瓦解六国抵抗意志。

- 连环:在楚国散布屈原"恃才傲主"的谣言,促成楚国内部分裂;在赵国挑拨赵武灵王与贵族矛盾,延缓胡服骑射改革。

3. 阶段性成果

- 丹阳、蓝田之战(前312年):楚因孤立惨败于秦,丧失汉中,国力大衰。

- 西帝阴谋(前288年):秦昭王与齐湣王互称"西帝""东帝",短暂形成秦齐共治假象,分化合纵基础。

三、战略效果与局限性

1. 短期成功:至秦昭王时期,六国合纵已名存实亡,楚、魏沦为秦国附庸,齐因五国伐齐(前284年)一蹶不振。

2. 长期隐患

- 楚国复仇情绪:楚怀王囚死于秦(前296年)激发楚人反秦意识,为日后陈胜吴广"张楚"政权埋下伏笔。

- 信用透支:张仪频繁毁约导致诸侯对秦信任崩溃,反而促成末期信陵君春申君领导的最后一次合纵(前247年)。

四、与其他策略的对比

范雎"远交近攻"的区别

张仪连横侧重动态瓦解联盟,通过欺诈手段制造矛盾;范雎则强调地理优先,系统性蚕食邻国。

苏秦合纵的博弈

苏秦死后(前284年),其弟苏代苏厉继续维护合纵,但张仪策略已使六国难以重建互信。

五、史学评价

《战国策》称张仪"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司马迁则批评其"倾危之士"。现代学者认为,连横破纵本质是秦国"耕战体系"支撑下的外交攻势,其成功依赖于:

1. 关中地理优势与军功爵制的战力保障

2. 东方六国产业结构差异导致的战略短视(如魏重商贸、楚恋旧制)

张仪的策略加速了战国权力重构,但彻底解决合纵问题仍需吕不韦"灭周迁鼎"(前249年)与王翦灭楚等军事行动完成最终清算。

文章标签:

上一篇:西周占卜与祭祀文化 | 下一篇:秦军功爵制度

列子御风而行志

春秋战国子御

《列子御风而行》出自《列子·黄帝篇》,记载了战国思想家列子(列御寇)修习道家功法后获得"御风而行"的能力。这一典故深刻体现了早期道家对自然力量的

吴起变法强楚记

春秋战国吴起

吴起变法强楚记:战国时期的军事与政治改革实践吴起(前440年-前381年)作为战国初期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其主持的"吴起变法"是楚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

秦统一货币度量衡

春秋战国秦国

秦统一货币、度量衡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改革,对后世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是关于这一政策的具体内容和历史背景的详细分析

秦灭六国统一路

春秋战国荆轲

秦灭六国统一之路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转折点之一,标志着中国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割据走向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帝国。这一过程历经数十年,涉及政治、

张仪连横破纵说秦王

春秋战国张仪

张仪连横破纵说秦王是战国时期纵横家外交策略的经典案例,展现了张仪作为纵横家代表的政治智慧与战略眼光。这一事件发生在秦惠文王时期(前337—前311年

纵横家张仪:策士风云

春秋战国张仪

纵横家张仪:策士风云 张仪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与苏秦并称“纵横双璧”。他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游说列国,以“连横”之策助秦国瓦解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