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维翰助石称帝
朝代:五代十国 | 时间:2025-07-13 | 阅读:3058次历史人物 ► 石敬瑭
桑维翰是五代十国时期后晋的重要政治人物,他在后晋高祖石敬瑭称帝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但其协助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换取契丹支持的行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是具体分析:
1. 石敬瑭称帝的背景
后唐末帝李从珂与石敬瑭矛盾激化,清泰三年(936年)李从珂调任石敬瑭为天平节度使,意图削弱其兵权。石敬瑭在太原起兵反叛,但兵力不足,遂向契丹求援。桑维翰时任石敬瑭的掌书记,力主联合契丹,并提出以割地、称臣、称儿皇帝的条件换取军事支持。
2. 桑维翰的具体作用
- 外交策划:桑维翰亲自起草奏表,以石敬瑭名义向契丹主耶律德光称臣,并承诺割让燕云十六州(今河北、山西北部),每年进贡绢帛三十万匹,甚至提出石敬瑭以“儿皇帝”自居。
- 战略游说:当石敬瑭因屈辱条件犹豫时,桑维翰以“屈节效强”为由,强调“契丹强盛,可借以定中原”,最终说服石敬瑭接受条件。
- 政治运作:契丹出兵协助石敬瑭灭后唐后,桑维翰参与制定后晋开国制度,任翰林学士、枢密使等职,成为核心决策者之一。
3. 割让燕云十六州的后果
- 军事屏障丧失:燕云十六州地势险要,是中原抵御北方骑兵的天然防线。其割让导致此后四百年间(直至明朝)中原政权直接暴露在游牧民族威胁下。
- 契丹势力扩张:辽国借此获得农耕经济基础和战略据点,加速了其汉化进程,并为后来金、元南下埋下伏笔。
- 政治合法性争议:石敬瑭的“儿皇帝”身份引发中原士人不满,后晋政权始终缺乏正统性支持。
4. 桑维翰的结局与评价
后晋出帝石重贵时期,桑维翰主张对契丹强硬,但未被采纳。开运三年(946年)契丹灭后晋时,桑维翰被叛将张彦泽所杀。后世史家对其评价两极:
- 肯定者:如薛居正《旧五代史》称其“有谋略”,助石敬瑭迅速平定中原;
- 批判者:如欧阳修《新五代史》斥其策略“祸及万世”,王夫之更指其为“万世之罪人”。
5. 延伸历史影响
- “以夷制夷”的争议:桑维翰的策略成为后世讨论“借外兵平内乱”的典型案例,宋代对武将防范加剧与此有关。
- 民族关系转折点:燕云十六州的割让使得华夷秩序被打破,契丹(辽)开始以“北朝”自居,与北宋形成对等外交关系。
桑维翰的决策虽在短期内帮助石敬瑭建立政权,但从长远看加剧了中原王朝的边防危机,其功利主义外交的代价由后世数代承担。这一事件也反映了五代时期军阀政治下,士人在权力博弈中的现实选择与道德困境。
文章标签:
上一篇:唐朝西域都护府的作用 | 下一篇:宋朝的户籍与赋税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