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唐朝 >> 详情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

朝代:唐朝 | 时间:2025-06-09 | 阅读:5301次
历史人物 ►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中唐时期最具影响力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与元稹并称“元白”,其诗歌创作以平易近人、反映社会现实著称。他的创作可从以下几个层面深入分析: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

一、创作分期与风格演变

1. 早期创作(入仕前至贬谪江州)

这段时期作品以讽喻诗为主,代表作《秦中吟》《新乐府》五十首,直指中唐社会弊端。如《卖炭翁》揭露宫市掠夺,《杜陵叟》批判苛税,语言犀利,继承杜甫"即事名篇"传统。此时诗风激切,体现了儒家"补察时政"的思想。

2. 中期创作(江州之贬至晚年)

经历政治打压后,诗风转向闲适感伤。江州所作《琵琶行》将个人际遇与歌女命运结合,开创文人长篇叙事诗新范式。闲适诗如《钱塘湖春行》体现对日常生活的审美观照,标志其"中隐"哲学的成熟。

3. 晚年创作(定居洛阳后)

以《醉吟先生传》为代表的闲适诗比重增大,但仍有《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等关注民生的作品。与刘禹锡唱和的《忆江南》,开创文人词创作新风。

二、艺术特色与理论主张

1. 通俗化实践

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倡导语言平易。宋人惠洪《冷斋夜话》载其作诗求老妪能解,虽为典故,但反映其追求通俗的创作态度。

2. 叙事艺术突破

发展了杜甫以来的叙事传统,《长恨歌》以530字完整叙述唐玄宗杨贵妃故事,将历史事件与艺术虚构结合,开创"长庆体"七言歌行。日本学者丸山茂指出其叙事中"视角转换"的现代性特征。

3. 音乐性表现

注重声律自然流转,《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等句,通过双声叠韵模拟音乐效果。其作品多被谱曲传唱,元稹称"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

三、历史影响与域外传播

1. 文学史地位

赵翼《瓯北诗话》专列"白香山诗"卷,称其"坦易者多,而锤炼者少",肯定其开拓诗歌大众化的意义。晚唐皮日休陆龟蒙等均受其影响。

2. 东亚文化圈传播

9世纪传入日本,嵯峨天皇抄录《白氏文集》秘藏宫中,成为平安朝文人必读书。朝鲜《十抄诗》收录其作品数量仅次于杜甫。越南黎朝科举曾以《长恨歌》命题。

3. 现代研究新视角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开创以诗证史的研究方法。近年出土敦煌写本(如P.2492)显示其作品在民间的快速传播,印证了"童子解吟长恨曲"的记载。

白居易的创作不仅反映了中唐社会转型期的文化特征,其诗歌大众化理念对宋代梅尧臣、苏轼等都有深远影响。日本学者静永健《白居易讽谕诗的前夜》指出,其创作中体现的知识分子社会责任意识,具有超越时代的价值。现存的《白氏长庆集》71卷,保存诗歌近3000首,数量居唐代诗人之冠。

文章标签:诗歌

上一篇:隋代驷马制度考 | 下一篇:五代时期的儒学复兴

唐代传奇小说发展

唐朝传奇

唐代传奇小说的发展是中国古代小说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标志着文言短篇小说从六朝志怪笔记的粗陈梗概转向成熟叙事文学。其兴盛与唐代社会文化环境密切相

魏征直谏太宗谏

唐朝玄武门之变

魏征直谏太宗是初唐政治史上的经典案例,体现了贞观时期君臣共治的开明风气。作为谏议大夫,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贞观政要》记载其进谏达200余次,核

唐代海上丝绸之路

唐朝贾耽

唐代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其发展与唐代国力的强盛、航海技术的进步及对外开放政策密切相关。以下是关于唐代海上丝绸

王昌龄边塞琵琶行

唐朝王昌

王昌龄的边塞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行》虽出自不同时代与创作背景,但二者均以独特的艺术视角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现实境况和文化精神。以下从主题关联、历史

唐代的音乐与舞蹈艺术

唐朝白居易

唐代是中国古代音乐与舞蹈艺术发展的黄金时期,其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环境、多元的文化交融以及统治者的推崇密不可分。以下从音乐机构、艺术形式、文化影

白居易琵琶行感怀

唐朝白居易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中唐叙事诗代表作,创作于元和十一年(816年),时任江州司马期间。此诗以琵琶女身世为线索,深刻反映了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与文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