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春秋战国 >> 详情

聂政刺侠累全义名

朝代:春秋战国 | 时间:2025-06-04 | 阅读:2793次
历史人物 ► 聂政

聂政刺侠累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刺客事件,载于《史记·刺客列传》,展现了当时“士为知己者死”的侠义精神。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分析:

聂政刺侠累全义名

一、事件背景

1. 聂政其人

聂政原为齐国轵(今河南济源)人,因避祸携母、姊逃至齐国,以屠夫为业。他性格刚烈,重义轻生,因严仲子(严遂)的礼遇而感念知遇之恩。

2. 政治恩怨

严仲子与韩国国相侠累(韩傀)结仇。侠累是韩烈侯的叔父,权倾朝野,严仲子多次刺杀未果,逃亡至齐,后以黄金百镒结交聂政,欲请其行刺。

二、刺杀过程

1. 蓄谋待发

聂政最初因赡养母亲拒绝行动,母逝后守孝三年,为报严仲子知遇之恩,主动请缨。他拒绝严仲子派遣助手,独自进入韩国都城阳翟(今河南禹州)。

2. 雷霆一击

聂政趁侠累府邸护卫不备,直闯相府台阶,以白虹贯日之势击杀侠累。据《战国策》补充,他同时击杀护卫数十人,最终寡不敌众。

3. 毁容自尽

为保护严仲子和亲人,聂政自毁面容、挖眼剖腹而死,使其身份无法辨认。韩国悬赏查凶,其姊聂荌冒死认尸,悲愤而亡,进一步扩大了事件影响。

三、历史评价与延伸

1. 司马迁的定位

《史记》将聂政与专诸、豫让等并列,赞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体现了战国时期“私义”高于王法的刺客文化。

2. 时代特征

此事折射出战国养士之风:贵族通过“蓄士”培植私人武力,刺客成为政治斗争工具。韩非子曾批判“侠以武犯禁”,矛头直指此类行为。

3. 后世演变

东汉《琴操》将聂政故事艺术化为“聂政刺韩王”,与《史记》记载有出入;元代杂剧《聂政刺韩相》等进一步神化其形象。

四、考古佐证

2011年洛阳出土的战国韩国铜戈铭文提及“韩傀之乱”,与《史记》记载时段吻合,为事件提供了物质文化层面的印证。

这一事件不仅是个人复仇,更是战国政治生态的缩影,其血腥与悲壮背后,反映出中央集权尚未成熟时贵族政治的残酷性。

文章标签:刺侠

上一篇:封建诸侯的等级制度 | 下一篇:蒙毅忠诚守护秦朝

孟尝君用人智慧与国家兴盛探讨

春秋战国孟尝君

孟尝君(田文)作为战国四君子之一,其用人之道与齐国的兴衰关系密切,是先秦政治智慧的典型案例。以下结合史实从多维度展开分析: 一、 "鸡鸣狗盗"与唯

孙子兵法战略解析

春秋战国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作为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巅峰之作,其战略思想不仅适用于冷兵器时代,对现代战争、商业竞争乃至个人决策均有深远影响。以下结合历史战例与

战国策士的思想贡献与影响分析

春秋战国战国

战国策士的思想贡献与影响是先秦思想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活跃于诸侯争霸的乱世,以纵横捭阖之术游说各国君主,其思想与实践深刻影响了当

许行农家并耕说

春秋战国滕国

许行的农家并耕说是战国时期农家学派代表人物许行提出的重要农业思想,主张“君臣并耕”“市贾不二”,强调社会平等与农业生产的根本性,反映了小农经

聂政刺侠累

春秋战国聂政

聂政刺侠累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刺客事件,发生在战国时期的韩国(今河南境内),主要记载于《史记·刺客列传》。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解析: 1. 事件背景

聂政刺杀侠累

春秋战国聂政

聂政刺杀侠累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刺客事件,记载于《史记·刺客列传》。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分析:1. 事件背景 聂政是战国时期轵(今河南济源)人,以勇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