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唐朝 >> 详情

张议潮归义军

朝代:唐朝 | 时间:2025-07-15 | 阅读:8944次
历史人物 ► 唐懿宗

张议潮归义军是晚唐时期一支重要的地方军事力量,其兴起与活动对西北边疆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从多个方面展开说明:

张议潮归义军

1. 历史背景

吐蕃控制河西:安史之乱(755-763年)后,唐朝抽调边疆兵力平叛,导致河西走廊(今甘肃、新疆东部)被吐蕃趁虚而入,统治近六十余年(786年-848年)。吐蕃统治期间实行高压政策,激化了民族矛盾。

张议潮的出身:张议潮(799-872年)出身沙州(今敦煌)豪族,家族可能为汉人官僚后裔。他自幼目睹吐蕃暴政,暗中组织反抗力量,并遣使赴长安与唐廷联络。

2. 起义与归义军的建立

大中二年(848年)起义:张议潮率沙州民众发动起义,迅速攻克沙州、瓜州(今甘肃安西),随后以“归义军”为名,表明恢复唐土的政治立场。起义得到当地汉人、粟特人及部分吐蕃降将支持。

“十州地图”献长安:大中五年(851年),张议潮派兄张议潭携河西十一州(实为十州)地图入朝,唐宣宗任命其为归义军节度使,正式承认其政权。归义军成为唐朝名义下的藩镇,实际具有高度自治权。

3. 军事与政治制度

军队组成:归义军以汉军为核心,吸纳吐谷浑、回鹘、羌族等部族武装,采用“军镇—州县”双重管理体系。军队分“衙内军”(中央军)和地方团练,战力强于周边割据势力。

羁縻统治策略:对甘州回鹘、于阗等周边政权采取和亲(如嫁女于于阗王)、盟誓等手段维持边境稳定,同时推行“汉化”政策,恢复唐制衣冠、律令。

4. 经济与文化复兴

丝绸之路的复通:归义军控制河西走廊期间,重启东西方贸易,敦煌文书显示其与于阗、西域诸国及中原的商队往来频繁,粟特商团作用突出。

敦煌文化的繁荣:张议潮资助莫高窟修建(如第156窟《张议潮统军出行图》),恢复州学,推动汉藏文献翻译。归义军时期敦煌藏经洞文书涵盖佛经、契约、户籍等,反映多元文化交融。

5. 衰落与后续影响

内部分裂与回鹘崛起张氏家族后期因继承问题内斗,890年张承奉自立为“西汉金山国”,914年曹议金接管归义军,转向依附回鹘。11世纪后逐渐被西夏吞并。

历史意义:归义军作为汉人主导的边疆政权,维系了唐末五代西北与中原的文化纽带,其治理模式为后世提供“以夷制夷”的边疆经验。敦煌文书的遗存亦成为研究中古社会的一手资料。

扩展知识

地理范围极盛期:归义军全盛时辖沙、瓜、肃、甘、凉、伊、西、河、鄯、岷、廓十一州(实际控制约七州),但凉州等地长期被吐蕃残部争夺。

与中央关系:唐朝对归义军始终存疑,未给予实质军援。唐懿宗曾试图分封张议潮为“河西陇右十一州观察使”以削弱其权,但未能实施。

军事技术:敦煌壁画显示归义军使用唐制铠甲、陌刀,并吸收吐蕃骑兵战术,其城防体系融合汉地夯土与西域棱堡技术。

文章标签:

上一篇:东魏西魏对峙史 | 下一篇:前蜀王建治下的蜀地文化

安史之乱的帝国转折

唐朝高仙芝

安史之乱(755—763年)是唐玄宗末期爆发的重大叛乱,由藩镇将领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历时八年之久。这场叛乱不仅导致唐朝由盛转衰,更深刻改变了中古中

敦煌壁画的艺术成就

唐朝节度使

敦煌壁画作为中国古代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历史跨度与规模宏大 敦煌壁画主要集中于莫高窟,创作时间从十六

张议潮归义军

唐朝唐懿宗

张议潮归义军是晚唐时期一支重要的地方军事力量,其兴起与活动对西北边疆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从多个方面展开说明: 1. 历史背景吐蕃控制河西

唐律疏议的法律影响

唐朝唐律疏议

《唐律疏议》作为中国现存最早、体系最完整的封建法典,其法律影响深远且广泛,不仅奠定了中华法系的基石,还对东亚诸国产生了长期的法律示范效应。以

张议潮归义军

唐朝唐懿宗

张议潮归义军是晚唐时期一支重要的地方军事力量,其兴起与活动对西北边疆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从多个方面展开说明: 1. 历史背景吐蕃控制河西
友情链接